• 28阅读
  • 0回复

一场深刻的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9
第5版()
专栏:

一场深刻的革命
岳平
这次机关精简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机构的改革,另一个是干部制度的改革。这是对我国政治体制的一次深刻革命。
这次精简机构,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进行的,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粉碎“四人帮”开始,五年多来,我们紧张地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有四件。第一件就是粉碎“四人帮”,清除了这帮祸国殃民的野心家、阴谋家,扫除了我国历史前进的大障碍。第二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了全面的认真的拨乱反正。第三件是召开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这次全会调整了党中央的领导班子,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第四件大事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精简机构,这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党的路线能否保持连续性的大问题。
进行这样一场体制改革,不但很必要,而且很紧迫。这一点,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痛切地感觉到了。
当前,要把现代化建设事业搞上去,一个决定性的环节,就是要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中央一级的机关是党和国家的首脑机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这些机关担负着管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重任。中央的路线和政策,要通过这些机关去贯彻落实,下面的情况要通过这些机关汇集反映上来。这些机关是中央的参谋和助手,它们既是某一条战线或某一方面工作的组织者或指挥者,又是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设计者。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原因,我们的领导机关部门林立,机构重叠,层次繁多,设置很不合理;干部队伍日益庞大,人浮于事和无效劳动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尤其严重的是,各级领导班子越来越老化,人数越来越多。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机关工作效率低,差错误事多,官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这种状况,已经成了走经济发展新路子、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严重障碍。
从另一方面看,必须对我们的干部制度作根本性的改革,特别是要抓紧解决好新老干部的交替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好,大批中青年干部就成长不起来,党的路线的继承性、连续性就会发生问题,我们的事业将会中断。这个问题已经尖锐地摆在党的面前,摆在老同志的面前,再也不容拖延不决了。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这个重要原理很值得我们深刻地领会。如果只看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而忽视了或不承认两者不相适应的一面,不能及时地加以解决,或者是看到了这种矛盾,但采取的方针和方法不对头,那么,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就会越来越不相适应。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生产停滞甚至下降、经济生活混乱、人民的物质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动荡不安的严重情况。这样,在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个严峻的道理。
我们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也应当承认,这几年来,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面,是有所发展的。这次精简机构,就是对我们的政治上层建筑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改造。
应当充分肯定,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好的,他们的工作成绩和贡献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机构不合理,制度有弊病。因此,这场革命是要认真改革机构和干部制度,而不是对人的革命。
当然,进行这样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干部。一部分干部由于年老体衰,将退到第二线第三线。由于机构的撤销合并或压缩编制,有一部分干部将会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中央决定对退出第一线的老同志妥善安排,好好照顾,采取多种办法,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对于其他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的同志,中央决定用轮训的办法,帮助他们学理论、学文化、学业务,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服务。把精简机构同轮训干部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尤其是推进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一个有效措施。这个办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干部的爱护,是一个积极的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根据地搞过一次精兵简政。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今天的具体情况同抗日时期很不相同,但上述这些原则和要求,对搞好我们这次精简机构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这次精简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更要强调严格、彻底和普遍,一定要有坚决的革命精神。
首先是要下决心对现有的庞大、臃肿、效率低的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一个简化而科学的机构;同时,要从根本上革除干部制度上的弊端,使我们的干部队伍趋于精干,特别是要采取民主和科学的方法,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使领导班子老化的问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为新老干部的交替走出决定性的一步。要在精简的基础上,认真改革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采取有效的办法,克服和防止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机关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这场革命的深刻性之所在。
为了搞好这次机构精简工作,有必要回顾总结一下过去精简机构的经验教训。建国以来,我们搞过几次机构精简,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过了不久,机构又逐渐增加,人员又逐渐增多。最近几年,机构之膨胀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因此,在下决心简化机构、减少机关工作人员的同时,就应当考虑如何巩固精简成果的问题。
过去,我们的机构为什么出现“压缩——膨胀——再压缩——再膨胀”的循环?精简的成果为什么不能巩固?这里,提出以下三点看法,同大家一起探讨。
一是,机构精简了,但旧观念没有认真破除。在这方面,一个很普遍的观念,就是所谓“人多好办事”。一些人总认为,机构越多越好,架子越大越好,人员越多越好。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机构便逐渐增设起来,甚至提出一项任务,就要设置一个机构。于是,便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有了这些机构,当然就要调兵遣将,增加人员。一讲加强领导,主要的办法就是增加领导成员的人数,副职便越来越多。把加强领导与扩大班子等同起来,把提高效率与加设机构等同起来,这不是同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无产阶级的思想,而是小农和小手工业者的思想特征。大量事实证明,人多并不好办事。机构越多,扯皮的事也越多;机构越庞大,运转就“越不灵”;官越多,越是无人负责。因此,在精简机构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破除各种陈旧的观念。
二是,机构精简了,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没有随之改变。我们的一些机构,由于分工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常常发生互相扯皮的现象,白白耗费了不少人力和精力。有些机构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包揽的事情太多,必然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再加上官僚主义、文牍主义,整天陷入会议、文件、报表之中,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精简以后又不得不重新加设机构,增添人员。因此,精简机构一定要同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
三是,机构精简了,干部制度没有相应的改革。 由于对干部的选拔、考核、培训、奖惩等问题没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和办法,既影响了机关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又不利于干部积极性的发挥,本来一个人能办的事,往往要配备二个人,甚至更多,编制就不得不扩大。由于没有合理的干部离休退休制度,没有对不称职人员的淘汰制度,干部队伍不能正常地更新,形成只进不出的局面,干部队伍就必然越来越庞大。特别是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实际存在,能上不能下,使领导班子不但越来越老化,也越来越扩大。这样,机构在精简后,很快就膨胀起来。机构同干部制度是密切相联的。干部制度不作根本性改革,机构就不可能达到精干的要求。因此,精简机构与改革干部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抓好。
精简机构也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
庞大臃肿的机构如何裁撤合并简化,干部制度如何改革完善,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大家知道,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产阶级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问题,曾经写了许多部著作进行探讨,又经过资产阶级二三百年执掌政权的实践,才建立了今天这样一套作为资产阶级的事务委员会的机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应当怎样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研究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廉价政府”的要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曾经设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建立象资本主义国家的邮政那样科学而又效率高的管理机构。列宁在生前的最后几年,对于精简机构给予了严重的注意。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六十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远没有解决好。今天,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逐步加以解决。这次精简机构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
这一次精简机构,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很大。办好这件大事,决心要大,工作要细,第一位是决心要大。首先要有革命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能犹豫,碰到矛盾不要回避,更不能半途而废,不管情况怎样错综复杂,都要坚定不移。在工作上,注意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同时要看到有利的条件,人民群众是坚决拥护和支持中央的决定的。广大干部也深感目前机构的弊端,迫切要求进行改革。特别是我们有很多德高望重、有远见、有经验的老同志,这是进行改革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大家下决心,并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统一起来,认真调查研究,谨慎从事,这场革命是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