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退与进的杂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9
第8版()
专栏:

退与进的杂想
重甄
近两年来,脑子只要空下来,就要琢磨“退”的问题。退到哪里去?退下来干什么?思绪起伏,时昏时明。
反复追问自己,发现对“进”与“退”在思想里有个很深的根,党历来的教育不是要自己前进,不能后退吗?再说在青年时代就向党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从事过各种工作,最后当了基层领导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到去八宝山为止的观念,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两年,从全局看这个问题越来越尖锐,本人已年逾花甲,该退了!可是不干工作干什么去呢?退休?安度晚年?很怕把这个词和自己联在一起,好多该干的事都没干呢,这样退下来有点惭愧。但如果有人说,那你就干吧,又自觉力不从心,想到的时常做不到,想不到的更不少。况且冷静时看看,真有不少比自己年轻的干部,既能干且肯干,群众又拥护。自己退下来,让那些同志放开手脚去工作,会有新局面。个人退下来,事业会前进。似乎想清楚了。
有时又觉得自己还有余力,应将余力献给事业。反复琢磨后明确了,我们的社会分工中,有的职业是可以终生从事的,如老医生、老作家……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不会因其多而受累,但专职领导干部不同,他们是站在各岗位上管理着这个国家的,首先,有数量限制,多了也不行;其次,要求他们应该是精力饱满,德才兼备,不然要误国。如果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只能用剩勇余力来搞事业的人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再好,恐怕也只能以迟缓的脚步挪动。所以专职的领导干部的余力只能在离开领导岗位以后,重新寻找贡献点。已经退下来的同志的实践证明,这个“点”只要真心找,大都能找到。
退下来又能找到合适的新的贡献点的,也许不是全部,其余的人还有个精神寄托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严密的集体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养成了干工作是第一需要的习惯,无特殊技能,无业余爱好,甚至书也读得较少,一旦退下来无所适从,若不自觉摸索、适应,会产生精神苦闷。有关科学也需要研究这一问题。预见将来退下来的领导人的年龄比现在的还应该小一些。据知,日本办了老人学校,设各种学科,上学的老人不为提升,不为学位,而为满足精神需要;或一生喜爱的专业,原来无暇从事,年老无事再来学学并以此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这项措施好,是从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着眼的。
总之,现在是后浪推前浪,浪海滔滔催人迅速作出决定的形势,老干部逐渐退下来合乎规律。但“退”确需勇气,从某种意义来说,甚至比当年的“进”所需的勇气要更大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