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从稀稀拉拉到密密层层——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0
第2版()
专栏:

从稀稀拉拉到密密层层
——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的故事
连积忠
听说新金县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有决心、有气魄、效果好,将要到辽宁省山区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耳闻不如眼见。最近,我去那里看了看,是好。还听到了不少故事呢!
八角钱一笔帐
多少年都过去了,怎么想到改造次生林呢?公社党委书记王洗尘领我去看还没改造的次生林山峦。远处看,绿乎乎的;走近瞧,糟糕!只有歪歪巴巴的几棵“猪毛松”,稀稀拉拉的几棵老柞树。老王介绍说,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视野宽了,山峦上的问题也就看出来了。有个金厂五队,批准砍了100亩次生林,共砍下8万斤烧柴,三分钱一斤,卖了2,400元。树龄按最低的三十年算,不算护林工钱、采伐运费,平均每亩山一年只收入8角钱。8角钱这笔帐一算,把公社、大队的干部们都撵到山上去了。他们量呀,算呀,一汇总,全公社共有次生林山地12,000亩。这12,000亩要是经过改造,一亩就按100棵算,十年成材,每棵10元,平均下来一年就是120万元,全社农业人口人均可得40元。算帐算出了决心和干劲。
从1979年,泡子公社开始治山整地改造次生林的活动,在春播之前、入伏以后,总要集中劳力大干几天,一干就是一座山。三年过去了,共治理了18个山头,6,800亩林地,栽树200万棵。站在改造过的锅顶山上往下看,好家伙!密密层层,直挺挺的小刺槐,高的已有3米,低的也有2米了。
郑老汉的转变
有一个郑老汉转变的故事,很能说明泡子公社是怎样改造次生林的。改造山峦次生林,关键在于治山整地。1.2万亩次生林分布在20多座山上,怎么个治法?公社经过研究,决定采取“联合治理、分期施工、统一安排”的办法。一听这个干法,不少人担心:“统一会战,平调一场,胡弄一番。”开始治锅顶山时,南台大队一个叫郑天增的老汉,站在远远的大道上捏着下巴发笑:“几年没见这种场面了,公社是看咱又吃了几顿饱饭。”几天过去了,听人说这次治山不象头几年那样“胡弄”了。老汉背起一个草筐假装拾草上了山。他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小梯田绕山转,平展展三米宽,外噘嘴,内流水,坝基垒得牢牢的。他站到梯田上用脚踩踩,还用耙子柄朝梯田里捅。老汉乐了,他找到正在检查质量的公社干部说:“好呵!这样的梯田,不用说是栽树,就是种苞米也能打上800斤。”
“老资格”挨罚
俗话说,树要“三分栽七分管”。泡子公社改造次生林效果好,主要也是抓住了这个“管”字。王洗尘说,这三年来,山林管护得比以往好,“老资格”挨罚起的作用不小。
“老资格”是金厂大队人,土改时在村里当过支部书记。群众出力流汗治山造林,他却私自在荒坡上砍刺槐幼树盖菜园。群众哪能不气愤?都主张按规定惩罚他。可他却仗着老资格耍赖:“处罚我,费劲!”群众找到公社领导,要求处理。公社主任杜金盛问:属实吗?群众说:是护林员亲手抓住的。老杜说:“费什么劲?按规定严肃处理。”“老资格”受到罚款处理,还作了检查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