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记临西县农业局技术员葛友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0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记临西县农业局技术员葛友明
王金锋 胡宝鼎
河北省临西县农业局技术员葛友明,是一个默默无闻、扎实肯干的人。他在临西这块土地上,已经度过了27个春秋,虽然没有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就,但在全县农民心中已享有很高的声誉。
葛友明是1955年在济南农校毕业后分配到临西县的。他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劲头可足了。为了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讲好第一堂技术课,他查资料,找数据,做准备,通宵达旦。讲课时,他开始劲头很大;可是听课的人,有的打瞌睡,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干脆起身走了。他看到这个情景,心里难过极了,怀着满腹的委屈去找省劳动模范、江庄大队社员叶长风诉苦。老叶诚恳地对他说,你讲技术,要用当地话来表达,用当地事来说明,庄稼人才听得懂,用得上。比如蚜虫,这里人叫蜜虫子,你按书本上的名称讲蚜虫,从天黑讲到天明,社员也不知你说的到底是啥东西。听了老叶一席话,小葛心里明亮了。从此,他走社队,串农家,学习方言土语,调查农业状况,全县293个大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他总结出了对临西农业危害最大的“八虫二病”的发生、繁衍规律和防治方法。他用方言土语向农民讲解。这一来,听课的人不再走了,都越听越感兴趣,多数人很快掌握了对“八虫二病”的防治技术。后来在群众中形成了一句口头禅:“要治虫找友明”。他走到哪里,那里的人就缠住他,问起来没完,说起来没了。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葛友明学的是植保专业,可农民需要的是全面知识。每当农民找来问到植保以外的问题时,弄得他张口结舌,对方只好乘兴而来,失望而去。这时,友明心里感到内疚。为满足农民的需要,他开始全面地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他从书店里购买了6套农业科技书籍,自订了三四种农业技术刊物,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他家离机关虽只有3里路,但他常常是半月二十天才回一趟家。他不但从书本学,而且向有经验的老农和有专长的同行学习。江庄大队的叶长风,肖庄大队的张玉河,赵凡村大队的王风德,北镇大队的董清峰,都是他经常登门求教的老师。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栽培、土壤、肥料等知识。几年来,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写出了30多篇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建议和报告,都被县领导部门所采纳,有的还登在地区的技术刊物上。他给社员做专题技术报告上百次,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推广农业技术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葛友明搞技术推广,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而是考虑群众利益的得失。赵村大队是个穷队,棉花产量很低。葛友明在这个大队蹲了一年,帮助提高棉花产量。他不但研究技术,而且想法减少社员的开支,提出四项不投资的技术措施,使棉花亩产由过去的60斤增长到97斤。现在,葛友明被提拔为县农业局副局长。他的职务变了,过去的那种追求却没有变,正继续为农民的需要而进行着新的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