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清洁文明一街巷——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小营巷居民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1
第3版()
专栏:

清洁文明一街巷
——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小营巷居民区
本报记者 丁雪萍
在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里,记者来到了西子湖畔,访问以“清洁文明”著称的杭州市小营巷居民区。只见街头巷尾、墙门角落,各家各户,到处整齐干净。所有的阴井盖、果壳箱,以及居民区公园里的花厅栏杆和八角亭,也都重新洗涤一清。居委会主任应爱珍说:“我们居民区是最基层,每家每户都动起来了,全国的环境卫生就容易搞好了。”
从五十年代起,小营巷居民区就以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显著而闻名全国。那时,小营巷居民区只有400多户,现在,已经增加到1,000多户。二十多年来,这里的居民讲究清洁卫生的习惯代代相传。1979年,这个居民区新盖了一些楼房,住户除一部分是小营巷的老居民外,一大半是从四面八方搬迁来的,他们中有些人对小营巷居民区的卫生工作抓得这么紧,感到有点不习惯。有的人垃圾、污水随地乱倒;个别人图自己方便,从楼上往下扔瓜皮,倒煤灰。居民区便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意义。居民干部还逐户上门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同时动员退休工人、卫生积极分子,和新住宅里的居民群众一起动手,把新楼区周围的场地进行了几次平整、清理,种上了花草、树木。新楼的居民在这样一个清爽舒适的生活环境里,也都注意关心和爱护了。个别原来不太自觉的人,也有了一定的约束,不好意思再随便糟踏了。
小营巷居民区制定的一些卫生管理和检查评比等制度,也长期坚持了下来。整个居民区的70多个墙门,全都订有爱国卫生公约。32口水井也都有专人负责,每周消毒一次。居民区还有6名“保洁员”,负责清扫和检查监督小街小巷的清洁卫生。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小营巷的一批老居民干部和卫生积极分子,现在大多数已上了年纪。但是这些老人们,至今还在为居民区的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58号墙门的退休工人汪阿四,今年75岁了,还兼着墙门里的卫生干部和安全员。这个墙门共有16户人家,大部分都是双职工,每天清运垃圾时,大部分家庭都没有人。汪阿四挨家挨户地帮助倒垃圾。时间一长,大家都不忍心让年逾花甲的老人为自家操劳,就抓紧上班前的时间,多跑点路把垃圾倒入公共垃圾箱内。有的居民干部,自己年迈退休了,他们的子女又顶了上来;有的一家几代都是居民区的积极分子,共同活跃在爱国卫生和社会公益劳动的行列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