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西奈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1
第6版()
专栏:连载

西奈行
本报记者 林皎明
(三)
埃及与以色列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战争和“不战不和”,最后实现和平,相互承认,建立了外交关系。阿里什以东1.5公里处,埃以临时分界线通道口的情景,很象是双方关系的缩影。
双方边境检查站和海关分设在两个高地上,中间是一段无人的开阔地。双方旗帜遥遥相对。双方特别指定的大型客车,分别负责运送各自的离境旅客到对方入境口。关卡的开放时间由上午9时至下午4时。出入境人数与其说与天气有关,不如说与政治气候有关。据说多时每天有近千人通过分界线。气氛平静,不冷不热。记者到那里时,已近正午,从以色列方面来的一批批游客坐在休息室外小憩,等待办完全部入境手续,继续西行。而在埃及的出境口,离境人寥寥无几。
取得签证,通过分界线并不难。但是,以色列侵略扩张和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顽固立场所造成的感情上的创伤,却是不易愈合的。
就在通道口南面的“和平村”,仅有的小片枣椰林被以色列掠夺过。以色列军队还破坏了有些抢不走搬不动的工厂设备,更不用提被以色列近十年来毁灭性地开采的苏伊士湾的油田了。即使有部分遗留下来的完整公共设施,以色列也讨价还价,要索取成本。
杰尼德,阿里什城的一位老牙医,扳着指头数落以色列1956年和1967年两次野蛮入侵西奈的罪行。长期宵禁,任意抄家,强迫使用希伯莱语,流通几乎天天贬值的以色列镑……那是“令人窒息”的日月。但是他从未听说过有谁当过以色列的奸细。阿里什的居民们秘密串连起来,用怠工对付占领军。
西奈南北两省省长都是十月战争沙场上的将军。北部省长说:十月战争为和平收复西奈奠定了基础。和平是用战争胜利换来的。南部省长表示:他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即将收复的最后一块领土上的希伯莱文路标和广告统统刷掉。“我宁愿干渴着,也要省一口水下来,再也不让我们西奈人喝一滴以色列的水”。说话时义愤之情溢于言表。
向东,再向东,把埃及主权延伸到1906年国际公认的国界线上去。接收工作在加紧筹备:地方行政官员的任命;埃及货币的发行和兑换;居民证件的印刷和颁发,以及赶修公路,运送淡水和粮食。省长和所有官员们,要让东部西奈居民“迅速感到埃及母亲怀抱的温暖”。
这种焦急和兴奋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西奈的主人约我们在拉法市欢庆胜利的升旗盛典上再度相会。
(待续)(附图片)
阿里什东面1.5公里处,埃以临时分界线通道口的埃及边境检查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