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在但丁长眠之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1
第7版()
专栏:

在但丁长眠之地
郁泉锡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怀着对这位大文豪的敬意,我们访问了他的长眠之地——意大利东北古城腊万纳。
1265年,但丁诞生于佛罗伦萨。他生活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森严统治的黑暗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人类文明史即将经历一次伟大变革的前夜。当时,意大利到处封建割据,城邦林立,矛盾错综复杂,相互间攻战不已。但丁早年积极参加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他主张政教分立,王权高于教权,号召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在佛罗伦萨激烈的派系斗争中,但丁于1302年被驱逐出故乡。从此,他一直流亡在维罗那、帕多瓦、腊万纳等地,历尽辛酸,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后来,腊万纳疟疾蔓延,但丁不幸受到传染,1321年逝世于此。但丁的巨著《神曲》的最后一部分《天堂》,就是在腊万纳写成的。这部杰作反映了尔虞我诈的中世纪社会各个方面。但丁以其犀利的笔锋,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和教皇统治的罪恶。他虽信奉天主教,但是,痛苦的流亡生活、冷酷无情的现实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使他看透了当时天主教会的虚伪性。他曾深刻地挖苦教皇把“金和银”当成自己的“上帝”。可以说,但丁的《神曲》冲破了笼罩着欧洲大陆的严冬和黑暗,以其嘹亮的号角声揭开了文艺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序幕。
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瞻仰了但丁墓。陵墓不大,但显得庄严、朴素。墓室里挂着一盏长明灯。多少年月,它永不熄灭。这是用橄榄油点燃的灯。但丁的故乡盛产橄榄,佛罗伦萨人民每年把本地生产的最纯净的橄榄油送到腊万纳,供长明灯用,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和爱戴。长明灯象征着但丁和他的不朽著作永放光彩。
但丁陵墓建成于1780年。从但丁逝世到陵墓落成,经历四个半世纪之久。这期间,但丁的石棺一直放在一座修道院里。我们离开但丁陵墓向毗邻的圣芳济教堂走去时,首先穿过一座幽静的院子。在道路一旁,有个长满花木的小丘,上面醒目地写着:“1944年3月23日—1945年12月9日但丁遗骨埋葬处”。腊万纳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为了保护诗人的遗骨,曾把它从陵墓移出,掩埋于此。飞机轰炸腊万纳时,两颗炸弹落在附近,但丁的陵墓与遗骨均未遭破坏。进入圣芳济教堂,向导告诉我们,诗人逝世后,人们曾在教堂里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从此,圣芳济教堂名扬遐迩,参观者终年络绎不绝。
教堂有个钟塔,每当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之际,钟塔上总要传出13响悠扬的钟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3响富有诗意的钟声从不间断。这是因为但丁逝世于1321年9月13日,腊万纳人民用这13响钟声来表达对这位文学巨人的永恒怀念。 (下图:但丁墓)(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