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教授的身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2
第8版()
专栏:

教授的身教
王涵
3月4日,《文汇报》,登了苏步青捡纸团、周承佑拾饭吃两则小故事,其中写到华东纺织工学院教授周承佑时是这样说的:
“他拄着拐杖来到一张饭桌旁,瞧着撒在桌上、地上白花花的米饭团,手中拐杖忍不住‘笃笃’地敲了几下,心痛地对桌前的学生说:‘这么多米饭浪费掉,真不应当啊!’学生们都不吭声,老人又生气地责问道:‘你们是共青团员吗?你们知道这些大米来之不易吗?’……老人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掏出手帕,从桌上、地上拾起一团团饭疙瘩包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将这些米饭团放在水里冲一冲,当天中午就烧成泡饭自己吃了。”
多么感人啊!苏步青、周承佑不仅在课堂上、书斋里是教授,而且在校园、食堂里也是“教授”。韩愈在《师说》里写过两句为人们所熟悉的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也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解释,就包含思想教育的意思。韩愈把“传道”放在“受业”、“解惑”的前面,是道出了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因为“受业”也好,“解惑”也好,总要为一定的“道”——政治方向、政治目的服务的。只“受业”、“解惑”而不“传道”,这样的教育是跛足的。苏步青、周承佑两位教授很懂得为师之道。
诚然,大学教授从地上捡起几个纸团、在食堂里把饭疙瘩拾起来,事情虽小,意义却不小。纺织部曾委托华东纺织工学院办过一个厂长企业管理学习班。有不少厂长连续一个月在食堂里目睹学生浪费粮食的情景,私下议论说:“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将来分配到我们工厂工作会怎么样?”在校时就养成了一派大少爷作风,毫不爱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工厂养得起这班大少爷么?
契诃夫在《没意思的故事——摘自一个老人的札记》中说道:“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那么,在他念书的地方,他无论走到哪儿,所看到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只是宏大的、强壮的、优雅的东西才对……求上帝别让他瞧那些瘦伶伶的树木,七零八落的窗子,灰色的墙,罩着破破烂烂的漆布的门才好。”校园里到处是垃圾纸屑,食堂的桌上、地下,到处可见馒头、饭团,这将陶冶出大学生的什么情操呢?苏步青教授和周承佑教授的身教意义可谓大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