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花脸春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2
第8版()
专栏:

花脸春秋
峻骧
五、古槐结义科班偷麒
兴胜寺在和平门外前孙公园附近,是座古刹,殿前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历尽人世沧桑,很看了些世态炎凉和王朝兴替。老槐有知,自会记得,五十五年前的夏日,它那槐荫之下,总有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一个戴着窦尔墩的红胡子,一个舞着马鞭子,一出又一出地在这里唱戏。他们载歌载舞,唱得有板有眼,引得住在附近的那些婶子、大娘和小朋友们,都带着蒲团、马扎子,纳着鞋底子听他们唱戏。南城这一带住着不少梨园行的,他们偶尔走过庙门,也都伫脚侧耳,那唱声虽带着童音奶气,但行家一听就感觉到这是两棵戏苗子,禁不住踱进来询问:“这是谁家的孩子,还满有相呢。”
爱说话的老奶奶指着那个睫毛长长、瞪着一双水灵墨玉般大眼睛,正在怒斥驸马爷陈世美的孩子说:“那不是裘桂仙的二小子大群子吗!听那瓮声瓮气的鼻音儿,简直就是他爹的嗓子。”
那人又指着正把马鞭子当板斧舞的虎头虎脑的胖孩子问:“这一个是谁家的呢?那模样儿倒象个小郝寿臣!”
“这是赶大车的老袁的侄子小三儿呀,孤儿寡母的,寄人篱下,日子不好过呀,要是生在名角儿郝家,就有出息了。”老奶奶说着长叹一声。
“应当让他们进科班学戏呀!不过……”那人摇了摇头,他想到戏班、梨园行的种种苦况,就叹了口气走出去了。
这两个孩子就是后来颇负盛名的裘盛戎和袁世海,盛戎比世海年长半岁,自幼俩人是要好的朋友,酷爱戏曲艺术。不久他们相继进了富连成科班。由耍伴成了学伴,还常常一块儿淘气,不过他们的调皮,却也是为了艺术。那时候麒麟童(周信芳)正是艺红名盛之时。周7岁登台,一举成名,13岁成为戏班主角。年长改初登台时用的艺名“七龄童”为“麒麟童”。裘、袁虽学的是花脸,却深爱麒派。晚上总是偷偷溜出科班,跑到广和楼去看麒麟童的演出。第二天上早功课时,他们就以上厕所为名,溜到后院,俩人轮番敲着高音锣,模仿着麒麟童字重腔轻、浩瀚喷薄的演唱方法和唱、念、做、打紧密结合的表演,重温昨晚看的戏,大唱特唱。老生用高音锣伴奏是麒麟童的独创。正在拿顶压腿的学生们听到这锣音,就陆续告假,溜到后院。于是那兴胜寺古槐下的旧梦重温,小哥俩眉飞色舞,忘乎所以了。看功老师发觉学生越来越少,寻声找到后院,立刻明白此中原委。他把裘、袁叫到跟前,每人一缸盖——十(石)板!后臀下虽打得红肿,但肿未消,小裘小袁却又故技重演——又偷着听戏去了。
这童年看似淘气捣蛋之举,谁曾想却对他们一生功业都带来有益影响!裘盛戎在塑造老将姚期的形象时,就从麒麟童的表演中吸收了有益滋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