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种植 晋东南发挥当地优势扩种谷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3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种植
晋东南发挥当地优势扩种谷子
编者按: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种植,是指导和安排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则。不仅粮食作物和多种经营要合理安排,粮食作物本身也有个合理安排的问题。要服从国家和群众的需要,研究当地自然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晋东南扩种谷子,就是发挥干旱山区的优势、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措施。群众有小米吃,牲口有谷草喂,利国利民,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有一段时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晋东南地区不仅单一强调种粮,而且只准种高粱、玉米等所谓“高产”作物,对谷子一律卡死。这样做,就谈不上从实际出发。今天,社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只要善于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晋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定能发掘出更大的潜力。
本报讯 通讯员王金水、陈茂盛报道: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因地制宜安排种植,发挥当地优势,扩大谷子生产,去年播种160万亩,今年进一步扩大到200万亩左右。
晋东南的谷子是传统的粮食作物,过去,农民积极种植谷子,以大量小米保证军需民食,支援革命战争。党中央一位领导同志不久前到晋东南视察工作时曾指出:“你们晋东南的小米是有名的……全国一个是陕北,一个是这里,谷子好。我是赞成你们多种谷子的。”
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谷子也被批判,全区谷子播种面积比解放初期减少了100多万亩,尽管单产有所增加,但由于面积缩小,总产还是由最高年产量的6亿多斤,下降到5亿斤左右,小米供应的比例也逐年缩小。
晋东南种谷子在自然条件上占优势。谷子的生长季节,正是晋东南地区的雨季,因而产量比玉米、高粱、小麦稳定。谷子耐旱耐涝,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群众很爱吃。全区300多个公社均可种植,各县、社都有谷子丰产的典型经验。壶关县晋庄大队,是个水源奇缺、无霜期短,海拔1,200多米的干石山区,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以秋耕壮垡、三墒整地、蓄水保土、提高地力的科学种谷经验。六十年代初期谷子亩产达500斤,七十年代以来亩产一直稳定在800斤以上,其中有四个年头突破了千斤大关,最高年亩产曾达到过1,041斤,打破了“谷子低产”的谬论。
干旱缺水的壶关县大面积推广晋庄经验,取得可观的成绩。1980年壶关大旱,大部分社队人畜吃水都很困难,全县普遍推广了晋庄的经验,谷子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了413斤,总产增加870万斤,向国家交售的粮食中,谷子占53%,社员分配的口粮中,谷子占35%,大家反映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晋东南地委和行署,从壶关县大面积推广晋庄经验中受到启发。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全区谷子种到200万亩,产量达到壶关县七十年代的水平,全区谷子总产即可达到7亿多斤,可产谷草15亿斤,这样,群众有小米吃,大牲畜有谷草喂,谷糠可给酿酒工业提供原料,还可用来养猪和养鸡。谷子生产成本低,只相当于小麦的一半。全面衡量,种谷比种其他粮食作物有利。
为了扩大谷子种植,早在去年9月,地委和行署就在壶关县晋庄大队召开了全区谷子生产的现场会议,各地代表认真学习了晋庄经验。去年秋天小麦播种前,对扩种谷子又作了安排,大抓了秋耕壮垡、积肥整地。目前,全区各地正在积极运送肥料,调剂优种,为发挥当地优势,夺取谷子丰收,进行紧张的备耕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