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云南采取切实措施发展民族教育 全省22个少数民族都有了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3
第3版()
专栏:

云南采取切实措施发展民族教育
全省22个少数民族都有了大学生
本报讯 记者马天泽报道: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民族教育,全省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全日制各级各类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133万人,占全省在校学生总数的25.7%,接近少数民族在全省人口中的比例。全省22个少数民族都有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2,860人。
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在教育经费上尽力给予照顾。全省用于8个民族自治州的教育经费,历年都占全省教育经费的40%以上,超过一般地区的水平。今年,8个自治州的经费已安排了9,401.2万元,占全省17个地(州)、市教育经费的43.2%。
从1980年开始,每年从省级地方财政中拨出400万元专款,兴办寄宿制的民族中小学共40所,对学生实行食宿包干或困难补助,逐步把这批学校办成民族教育的骨干。目前,已有36所招生上课,在校学生2,589人,另外4所今年内也可以招生。
边疆35个县的民办教师,经过考核,凡符合条件的已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不能转的也作了妥善安排。1980年和1981年两年内,共转了20,400多人。
在8个自治州恢复和建立了8所民族师范学校。目前,在校学生有2,629人,已为民族地区输送了一批教师。此外,还采取户口、粮食、工资三不动和定期轮换的办法,从上海、昆明等内地城市邀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协助培训当地少数民族教师。
拨款304万元扩建民族学院。计划在1985年以前,将民族学院校园面积从现在的128亩扩大到300余亩,在校学生增加到3,000人。目前这所学院的本科学生已有1,167人。预科1980年已经招收边疆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预科学生学习三年后参加统考,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回原籍任小学教师。
在大学和中专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照顾。去年,全省高等院校共录取少数民族新生1,201名,占录取新生总数的17.11%,比1980年增长6.78%,占少数民族考生的26.1%,比汉族考生录取比例高6.9%。1980年以来,有7所高等院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了12个民族班。学生补习一年后,转入本科学习。
在民族小学低年级推行民族语文教学。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恢复了工作,开办了民族文字的师资培训班,共培训出民族语文教师847名,编译出版了傣文、傈僳文、拉祜文、景颇文、佤文5种文字的识字课本和苗文扫盲课本。目前全省已有傣、景颇、傈僳、苗、拉祜、彝、佤、藏、哈尼等少数民族以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和扫盲。
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适当延长民族地区的小学学制。居住在坝区或交通沿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几个民族,按全国全日制统一教学计划办学;有民族语文教学任务的学校,实行简易教学计划,学制延长到6至7年,办学形式有早晚班、巡回教学点及早晚不来、中午来一段的“一段制”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