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北京汉白玉石雕的腐蚀与空气污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3
第8版()
专栏:副刊文选

北京汉白玉石雕的腐蚀与空气污染
柯普
在北京古建筑中,广泛分布有各种汉白玉石雕,象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金水桥,故宫三大殿的台阶和栏杆等都是用汉白玉修建的。
汉白玉是一种纯白色大理岩,主要由一种叫方解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是碳酸钙。而自然界的雨水常含有少量碳酸。因此,汉白玉石雕会受到雨水的溶蚀。不过腐蚀速度缓慢,大约一百年溶蚀一毫米厚。
近几年,北大地理系对北京汉白玉石雕广泛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下列异常情况:
首先,影响天然腐蚀的因素相同而所处的地点不同,腐蚀程度有显著的差别。例如,位于远郊区明十三陵的石雕,除个别流水龙头的流口腐蚀严重外,大部浮雕花纹仍较清晰,普遍有地衣;而位于市区的明清故宫的石雕,普遍受到严重腐蚀,有的已面目全非。
其次,从腐蚀程度看,故宫一带是腐蚀中心。例如,太和殿台阶的栏杆和栏杆柱,浮雕大多已模糊,有的已腐蚀成光板,甚至失去造型轮廓。以故宫一带为中心向外,腐蚀程度逐渐减少。
第三,在与1925年拍摄的故宫石雕照片的对比中可明显看出,这些石雕当时已有几百年历史,浮雕花纹还很清晰,多覆盖有地衣;而相隔仅五十余年,现在花纹却变得模糊了,见不到地衣,有的栏杆柱的顶部花纹几乎已被蚀平了。
第四,新修建的汉白玉石雕也有一定的腐蚀。例如,解放初修建的天安门广场旗杆的石栏,已呈现基岩纹理表面粗糙不平。
上述情况说明,北京汉白玉石雕腐蚀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速度变快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空气的污染。
北京工业的生产和生活的能源近80%是烧煤,废气又缺乏处理,致使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大量排放到大气中。据估计,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达30万吨。这些气体被降水所溶解变成硫酸、硝酸和碳酸,使降水酸化。北京本应降偏碱性雨水,现已改为部分降偏酸性雨水,这势必要加速汉白玉石雕的腐蚀。北京化工区在市区东南,夏季是雨季,恰好又刮东南风,所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气体随风进入市区。故宫一带明显的腐蚀加速,正是受此影响。而远郊区离污染源较远,受影响则减弱。此外,空气中二氧化硫能转化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附着在石雕表面,也加速其腐蚀。
为了保护汉白玉石雕,防止和减轻腐蚀,应首先合理布局工业,现有的工业废气要加强治理;其次是植树种草以净化空气,特别是在石雕附近种密叶荫树,减少雨淋;对重要的石雕要加顶棚保护,此外,要开展化学防护剂的研究,用涂防护剂来保护石雕。
(选自1982年3月31日 《北京晚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