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这里的生活象蜜甜——访阿其克公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4
第2版()
专栏:

这里的生活象蜜甜
——访阿其克公社
本报记者 柴怀吉
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有个阿其克公社,境内到处是沙包碱滩,二十多年来一直以贫穷出名。党的三中全会后,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两年就摘掉了戴了二十年的吃返销粮的帽子。人们都说:“阿其克”(维吾尔语“苦”)变成“塔特拉克”(维吾尔语“甜”)啦!
一个“巴扎天”(集市贸易日),我们访问了阿其克。只见身着鲜艳服装的维吾尔族社员牵牛赶羊,毛驴车上载着粮油、瓜果等农副产品,喜气洋洋地涌进市场。供销社的百货摊前,挤得不透风,有的在挑选呢绒绸缎,有的在买缝纫机、自行车。饭馆里,人们一边谈笑,一边吃着拉面、烤包子、抓饭。一位维吾尔族老汉对记者说,阿其克从来没这么兴旺热闹过。过去人们见了商店不敢进,见了饭馆躲着走,因为缺钱啊!如今都翻身了,妇女、孩子们穿得象朵花,男的穿得新崭崭,这日子才称心哩!供销社主任告诉我们,这两年社员购买力增长很快,缝纫机、自行车、毛驴车供不应求,呢绒绸缎成了热门货,去年商店的销售额达60多万元,比前年增长了30%多。
棉花收购站里,更是热闹异常:等候卖棉花的社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棉花的特大丰收。一个叫买哈木卡迪尔的说,是生产责任制使他翻了身,只两年就还清了多年拖欠的一千元。现在家里有羊、毛驴,卖完棉花还要买一匹马。四十多岁的寡妇孜瓦阿西木说,这两年我可成了“巴衣”(财主)了,一年比一年收入多:1980年一家4口吃穿用除外,银行里存款600多元;1981年籽棉收了1,400多斤,小麦2,000多斤,玉米码了一房顶,总收入少说也有一千四五百元。家里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毛驴车都置备全。
阿其克公社有一万多人,几乎全是维吾尔族。过去,由于这里盐碱重,土薄水少,加上极左路线干扰,连续二十年吃返销粮850多万斤,成为喀什地区最穷的公社之一。社员们心酸地说:“阿其克”的苦水一辈子也喝不完。三中全会以后,这里落实了农村经济政策,按照社员的意愿实行了口粮田加责任田制,第一年就大变样。1980年同1979年相比,粮食、油料总产量都增长20%以上,棉花产量增长一倍,牲畜净增14%,社员人均收入由50多元增加到83元,人均口粮从不足300斤增加到410斤。1981年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比上年增产25万多斤,棉花增产100多万斤,油料增长一倍。阿其克第一次做到了自给有余,不仅不吃返销粮,还给国家交售小麦48万斤,油料11.7万斤,活畜1,000头(只)。
社员们丰衣足食,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有1,000多户盖了新房,有的还盖了粮库。社员说:“阿其克”的碱水虽然仍有苦味,可是阿其克人的生活却变得象蜜一样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