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朝鲜重视培养艺术力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4
第7版()
专栏:

朝鲜重视培养艺术力量
施大鹏
朝鲜人民,能歌善舞。看过朝鲜歌剧、话剧、电影、杂技和音乐舞蹈节目的人,都会为朝鲜艺术家们清新的歌唱、多采的舞姿、精湛的演技以及奇妙的布景而赞叹不已,感到自己获得了亲切的艺术享受。
朝鲜演员有如夜空中的繁星,人才济济。这是因为朝鲜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十分重视艺术力量的培养。为了适应祖国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和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他们一直在努力地把艺术事业向前推进。
解放后,金日成同志亲自关心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艺术团体的组织,将分散在各地的艺术力量召集起来,让有关部门对老艺人进行再教育,同时开始培养新人的工作。
中央兴办了四所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大学,即电影大学、音乐大学、美术大学和舞蹈大学。各道办有高等艺术专门学校,设置音乐、舞蹈和美术等专业。
这些学校都以艺术大众化、普及全民艺术作为指导方针。教育培养原则是:政治工作领先,用党的文艺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继承抗日时期文艺的革命传统,创造为社会主义服务、符合朝鲜人民感情的作品。
从解放初期到祖国解放战争前后,劳动党领导艺术工作者反对了两种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当时有人否定民族艺术,照搬别国的东西,只顾生吞活剥地模仿欧洲人的某种唱腔。二是复古主义。当时有人对封建时代的东西大肆宣扬,不是正确地对待民族文化遗产,不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反对了上述两种倾向,朝鲜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的好作品。
除此以外,朝鲜党和政府还通过各种艺术小组活动扶植和选拔艺术人才。朝鲜北方的工厂、农村、部队和学校都普遍建立了群众性的业余艺术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进行宣传演出活动,而且直接成为专业艺术家们的后备军。每年,朝鲜都要按部门、按专业、按地区举行会演。通过广泛的文艺会演,发现人才,选拔优秀,送往专业艺术学校或由函授学校深造。
我们曾经访问过不少演员,发现他们有着十分有趣而动人的经历。
朴真学同志,著名歌剧《金刚山之歌》(根据它改编的电影叫《金刚山姑娘》)和《密林啊,你说!》的导演。他家住山沟,从前根本没看过戏和电影,解放后,他上了中学,爱好文艺。战争年代,参加了部队艺术小组活动,在炮火连天的高地上,用弹片、树枝等作成的“火线乐器”进行宣传鼓动。胜利到来,在一次军人调演会上,他发挥出艺术才能,被送到电影大学导演系学习。后来由于精心创造了新歌剧中的光辉艺术形象,成为功勋艺术家。
尹海云同志,平壤杂技团功勋演员。父母在祖国解放战争前线双双阵亡,他被送往培养烈士遗孤的红旗万景台革命学院学习。从学校艺术小组选拔到平壤儿童艺术剧场当小演员,因爱好体育,又被杂技团看上,参加空中表演。后来剧团送他到电影大学表演系深造。再回到杂技团后,他开始了滑稽戏的创作和演出。他的节目是安排在各种杂技节目之间,多半用以揭露、讽刺美帝和南方统治集团。他将政治思想内容与杂技表演艺术巧妙结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洪英姬同志的谈话里,我们了解到:她在两江道的一所中学学习时,就是少年宫艺术小组的尖子,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把她选去,她成功地塑造了优秀影片《卖花姑娘》中主人公花妮的艺术形象,得到国内外称赞。组织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她,送她去电影大学深造了四年。她回厂后,在《第十四个冬天》影片中,新创造了一位科学家的动人形象,被授予人民演员的光荣称号。
劳动党对艺术工作者的思想修养十分关注。要求每周学习和讨论形势和党的文艺理论、思想和政策,严格组织生活,将创作过程当作艺术工作者的革命化过程,经常让他们深入基层,和工农在一起,体验生活,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以便准确地塑造人民形象。
正是由于金日成同志为首的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的关怀和指导,朝鲜的各个艺术专业学校和艺术团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使得朝鲜艺术作品象绚丽的鲜花一样,满园春色。(附图片)
图为舞剧《我们的莫大骄傲》中的一个场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