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缺柴地区更要发展薪炭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7
第2版()
专栏:

缺柴地区更要发展薪炭林
本报评论员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柴就是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目前,在农村中燃料严重不足,每年缺烧柴三个月以上的农户约占全国农户的一半。这些农民整年为找寻烧柴而忙,有时仍难以解决烧柴问题。由于缺柴烧,很多地方的森林、灌木以至草皮被砍伐、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农作物秸秆不能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村燃料缺乏,已成为加快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去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烧柴困难的地方,要把发展薪炭林作为植树造林的首要任务”。我国南北各地都有许多生长快、萌发能力强的薪炭林树种,例如东北地区的杨、柳、桦、柞,西北地区的沙柳、沙棘、沙枣、柠条、酸刺、梭梭,华北和中原地区的刺槐、紫穗槐、柽柳、杨树,南方的松、栎、桉、相思树、黎索树、木麻黄、合欢树等等。这些树一般营造三至五年后即可受益,每人占有1—2亩薪炭林,就能满足全年的烧柴需要。目前,已有一些地方营造薪炭林解决了燃料不足的问题。山东省文登县过去烧柴困难,经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现在可以解决三个多月的烧柴。新疆和田县先锋公社,到处都是盐碱地,前些年社员在雨期插条栽植酸刺,三年时间就做到了烧柴自给。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的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过去用畜粪做燃料,近几年栽植大量沙柳,三年即可收割,出柴量很高。营造薪炭林成本低、见效快、简便易行。薪柴树种一般具有天然再生能力,割伐后可以更新萌发。只要经营得法,使用合理,就能一次种植多年收获。
薪炭林作为一种绿色植被,同其他林木一样,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和草场、改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效益。刺槐、紫穗槐、沙枣、柠条等树种的枝叶,是营养丰富的饲料,又是含氮量很高的绿肥。薪柴多了,可以拿出更多的秸秆沤制沼气,或直接还田,增加耕地的有机质来源。这些情况说明,营造薪炭林也是促进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发展薪炭林要贯彻“谁造谁有”的政策,发挥社队集体和社员个人的积极性。可以集体营造,统一管理,按户分配;也可以集体营造,分户管理使用。按照政策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应允许每户社员拥有几亩或十几亩自留山或沙滩、荒滩,用以植树种草,解决烧柴、用材之需。这个政策要逐步落实。同时,要加强发展薪炭林的技术指导和典型示范工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速生、高产和发热量高的树种,实行乔木、灌木、草相结合,薪炭林与用材林、防护林相结合,搞好封山育林,注意合理樵采,提高薪炭林的再生能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缺柴地区要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中,有计划地多造些薪炭林,以保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