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作党和群众的桥梁——访上海《民主与法制》编辑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7
第4版()
专栏:通讯

作党和群众的桥梁
——访上海《民主与法制》编辑部
本报记者 林钢
在全国众多的出版物中,《民主与法制》月刊的销量,一直保持着逐步上升的势头。创刊之初,每期只印2万多份,现在的销数已经超过70万。
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大房间,用三合板分隔成大小不同的五个间隔,这便是《民主与法制》的编辑部。排列得满满实实的一张张办公桌上,堆着一堆堆的稿件和信件。编辑和记者们聚精会神地阅读着。这个杂志与全国各地的读者保持着广泛联系。
编辑部的同志告诉我,他们每天要收到二三百封读者来信。这些来信,反映群众的合理意见、要求。有的是申诉得不到认真处理,最后找到《民主与法制》,希望舆论给以切实的支持。
《民主与法制》的同志们说:“我们一心一意学习和继承邹韬奋同志当年办《生活》的精神,十分重视群众的来信。”他们对每一封来信都作认真的处理。不少沉冤,由于《民主与法制》的努力,得到了平反,安徽省广德县有一个姓梅的,含冤莫白,前后告了十六年的状,写过好几百封信,由于极左思潮的阻力,始终得不到解决。《民主与法制》在了解此事之后,把他的申诉材料直接寄给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最后终于得到了平反。
我一边听他们叙述,随手拿起一封来信,看是四川成都一个叫郝志淦写的感谢信。郝志淦蒙冤十几年,申诉几百次,都无下落。最后写信给《民主与法制》,编辑部将他的申诉信转给有关方面,答复仍是“维持原判”。编辑部同志详细研究了郝的案情,坚持向有关方面反映,终于使冤案得到平反。那位读者写给编辑部的信充满感激之情。
为什么《民主与法制》受到读者这样热烈的欢迎呢?
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半答案:它急党之所急,也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地起了党群之间的桥梁作用。
《民主与法制》负责人郑心永向我介绍杂志创办的经过和编辑的方针。他说,三中全会以后,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成了党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民主与法制》于是应运而生。刊物创办之初,一共只有两个半人(有位同志是兼职)。同时要管组稿、发稿、校对、联系印刷、发行,以及一切财务、杂务。借了一间空房和若干现成的家具作办公室。同承印的《文汇报》印刷厂协商,纸张印刷都挂了账,刊物售出后还钱。
他们约请各方面的人士,参加采访、写稿、审稿、改稿,组织了一支比较庞大的“志愿军”队伍。其中有不少是新闻界、法学界、文化界以及其他方面的著名人士。这个强大的队伍,保证了杂志每期都发表一些有见解、有分量、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宣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文章。
当然,《民主与法制》越办越出色,根本上说来是有正确的办刊方向。他们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二条:一是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一是努力把刊物办成群众的刊物,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
《民主与法制》除了出版刊物外,还出版丛书,办了一个印刷厂。如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有正式编制的还不多,有的是退休了的老同志前来帮忙,有的是兼有其它工作。我看到不少白发苍苍的同志,埋首于无穷无尽的来稿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