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不为孩子经营“安乐窝”——介绍刘玲的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8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不为孩子经营“安乐窝”
——介绍刘玲的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去年4月,关于15岁的中学生刘玲身患绝症,仍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报道,曾感动了千万人。今年3月底,在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问题讨论会上,刘玲的母亲班素敏作的如何教育子女的报告,再次感动得许多人掉下了眼泪。
刘玲的父亲刘纯信是“三八式”的老干部,长期在某部队担任领导职务。刘纯信、班素敏从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子女经营“安乐窝”,他们常教育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要依赖父母。班素敏与老刘原在同一单位工作,办公室只一墙之隔,但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她总是骑车上下班,每天往返30里路,从不搭乘老刘的专车。刘玲8岁就患骨癌,后来发生病理性骨折,走路疼痛难忍。她每天上学乘车要花两个小时,但她学着妈妈的样,腿再疼也不搭爸爸的车。
老刘夫妇自己注意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常常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要过简朴的生活。孩子的衣服大都由老班亲手做,大改小,旧翻新,从不追求浮华艳丽。刘玲小的时候,有一次扔了几块剩馒头,老班就严肃地对她进行批评。这件事给刘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此养成了珍惜粮食的习惯。刘纯信所在部队一度驻在农村,刘玲的哥哥刘力和姐姐宏娟在农村中学念书,他们和农村孩子一样,睡地铺,吃自带的干粮、咸菜,姥姥心疼得慌,要给他们带点好吃的,被老刘劝阻住了。刘玲去世后,老班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一笔钱,包括一个50元的存折和一个存有50多元新币的小盒,这是刘玲从每月2元的零花钱中积攒下来的。她的遗物中还有一个盛着许多铅笔头的小篮子。生前,她的铅笔用短了,就卷个纸卷套上再用,一直到不能用了也舍不得丢。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刘玲始终保持着谦虚质朴的美德,奋发向上的精神。 高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