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冒名二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19
第8版()
专栏:拾柴集

冒名二则
叶至诚
说到文艺文化界冒名的现象,想起我父亲两件旧事。
1928年8月号的《妇女杂志》上登着一篇小说,题目叫《惨离离云际穿窗月》,作者署名秉丞。秉丞是我父亲当时常用的笔名之一,商金林同志编写的《叶圣陶年谱》把这篇小说收了进去。去年下半年,哥哥和我为父亲整理旧稿,觉得这篇小说的题目就不象我父亲的。拿给我父亲一看,他说:“这是《妇女杂志》的征文,我记得当时没有投过稿。”这篇小说不是我父亲写的,可以肯定了。至于作者是不是有意冒用“秉丞”这个署名,编者是不是因为看到“秉丞”这个署名才录取了这篇征文,却无从查考。总之,此“秉丞”并非我父亲,这是1981年下半年才弄清楚的。
另一件事跟井上靖在《一个冒名画家的一生》里写的情形相仿,那位冒名者并非低能,而且冒名之前还跟我父亲打过招呼。1935年,有位先生写了本《作文概论》的稿子,谋求出版无门,又急需用钱,后来征得我父亲的同意,借用了叶绍钧的名字,方才换得了一笔稿费。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某些冒名者之所以冒名是有其苦衷的,象井上靖写的画家,象这位先生。今天,造成这类苦衷的因素有没有完全消除?在揭露批评种种冒名现象的同时,很值得各个编辑部、各位编辑同志反躬自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