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巴勒文国营农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20
第6版()
专栏:

巴勒文国营农场见闻
翟景升
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西北100公里处,矗立着一块大木牌,上面用索、中两种文字醒目地写着“巴勒文国营农场”。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禽兽出没的荒原,如今已是一个拥有4,500亩良田、每年向国家提供相当数量稻米的国营农场了。
这个由中国援建的农场,主要是种植水稻。今年2月我们前往访问时,收割已接近尾声。田野里,两台“东风”牌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晚稻。忙碌着的驾驶员和晒谷场上的工人们个个怀着丰收的喜悦。农场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在田野里,我们遇到农场副场长哈桑先生,他用流利的汉语同我们交谈。他说,当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到中国南方参观过水稻种植,如今,能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大面积的水稻丰收,感到格外高兴!
在索马里,技术人员外流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在这儿,我看到的索籍技术人员都很安心,工作得都非常起劲。原来农场领导除鼓励职工为国家服务外还采取了一些奖励措施,职工的家庭生活得到了农场的关心和照顾,农场还负责将职工购买的本场自产大米按期运向职工居住的村落。因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巴勒文农场边生产、边扩建,经济效益不断增长。1979年9月农场动工兴建,半年后就收获了首次种植的150亩水稻,亩产440多斤。接着边垦荒、边扩大种植,第二季水稻,亩产上升到600斤。随后的第三季水稻,创造了每公顷盈利4,427先令的纪录。我们参观的第四季水稻种植面积已到3,000亩,估计亩产可达700斤,每公顷的盈利可超过5,000先令。
这个农场,机构精干,全场只有4名脱产人员,即场长、副场长、会计和1名农技人员。全场固定工人70余名,加上几十名临时工,共100人左右,没有勤杂人员。巴勒文农场是索马里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单位。索马里政府和革命社会主义党中央常组织各州农业官员或各地代表前往参观学习。所有参观者都为巴勒文农场取得的成就而受到鼓舞。有几位妇女代表见到白花花的大米,竟然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塞。她们激动地说:“尝尝我们自己产的大米……。”
三年多来,中国技术人员和索马里职工,心往一处想,汗水一块流,团结协作,赢得了索马里政府和人民的赞扬。西亚德总统说:“中国专家的工作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农场把自产大米送抵职工家乡时,全村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呼西那—索马里,瓦拉罗!(中国人—索马里人是兄弟!)”
巴勒文农场的建成,不仅为索马里增产一定数量的粮食,而且为索马里进一步开发朱巴河流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