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创造高标准的工作——记北京部队总医院的好院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22
第3版()
专栏:

他们在创造高标准的工作
——记北京部队总医院的好院风
几年以前,北京部队总医院门诊和病房区的管理还是那样的零乱。如今变了:这里有新栽的上千棵松柏树,新建的各式花池、花坛、树墙,还有新铺的5,000多平方米草坪,环境变得整洁、优美。会客、探视病人、清扫卫生,甚至自行车的停放都定了制度。
然而,真正的变化却表现在努力创造高标准工作的好院风上。
这种好院风,首先表现为一切为病人着想。两年前,院党委讨论如何解决住院床位紧张、患者不能及时收治的问题时,决定把机关的办公室搬到地下室,腾出楼房作病房。有人说:“何必呢!有多少病房收多少病人,干嘛给自己找苦吃!”院党委认为,医院一切工作是为病人服务,把楼房腾出来给伤病员用,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于是,院首长带头,院机关搬到地下室办公。
一切为病人着想,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医院应有的医德。北京部队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履行这一职责的时候,做到了主动、热情、自觉。有一次,门诊部来了一位因工伤双目失明的边防战士,有个医生没有认真检查,发现一些疑点也没有提出,就把病人放走了。事后,有人随便说起这件事,被院长曹星皋听到了。他生气地说:“你们对病人怎么这样不负责任!”并马上派人去边防请回了这位病人,安排住院检查。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全体医务人员都受到很大教育。
外一科是总院的先进科室,他们为了把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去年制定了《病房文明语言40条》。《40条》具体规定了医护人员向住院病人介绍、治疗护理、为病人开饭、接待陪住人员和家属、清扫整理病房,如何对患者讲话,如何文明礼貌服务。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以他们为榜样,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推广了文明语言。
刻苦学习业务和技术,苦练救死扶伤的本领,在北京部队总医院也已经蔚然成风。内一科主任贾克明从医已经四十多年,现在担任全军肝病研究中心的负责工作。他近几年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上级奖励,去年又研究成功了快速检测肝炎病毒法。
军医李世佣1975年从河北新医大毕业,如今已经担任了住院总军医。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做了400多次手术,没有一例发生问题;参加院外会诊500多次,没有出现失误。
近几年,北京部队总医院还大抓基本业务和技术训练。他们采取多种渠道,把200多名护士普遍轮训了一遍,最短的是半年时间。医院规定了护士必须掌握的35项基本功,军医必须掌握的226项基本技术,并在实践中严格要求,严格检查。
在创造高标准的工作中,院党委成员以身作则,自觉地走在前面。院长曹星皋,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长期担任医疗卫生领导工作中,他从未脱离过临床实践,始终没有放下手术刀,几十年已作大手术千余例。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周作一次较大的手术。每逢星期天、节假日,他都要到病房看望病人,30多个冬春一直是这样做的。他常常说:“节假日不看看病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政委曹喜河在党校学习期间,每逢星期天也坚持返回医院查房。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院、部、科领导,一直坚持节假日和星期天到医院查房的制度。
全军区统考发榜了,人们争相观看自己的成绩。红纸黑字上清晰地写着:“曹星皋,专业知识100分,军事常识100分,政治99分,绘图99分”。还有没公布的外语成绩,他也是名列前茅。
“北京部队总医院党委是个不说空话,多干实事的领导班子”。这是群众对他们的评价。有了这样的领导班子,工作怎么会不更上一层楼?
本报通讯员 郑 敏 张梅珍
本报记者 欧庆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