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为人民勤奋“作茧”——记河北省武邑县“忘我工作的好干部”张定荣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22
第5版()
专栏:

为人民勤奋“作茧”
——记河北省武邑县“忘我工作的好干部”张定荣同志
1981年12月11日上午,寒风凛冽。在河南省确山县城大街上,踉跄地走着一个身材矮瘦、穿着旧工作服的中年人,用手紧紧按着肝区。突然,他身子一晃,一头栽倒在大街上,昏过去了。一位过路的三轮车工人见此情景,忙把他抱上车,飞速地向县医院驰去。
不一会儿,确山县酒厂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前来协助建厂的河北省武邑县酒厂干部张定荣,因患肝坏死,生命垂危。
这个49岁的中年人昏沉地躺在病床上。当听到要通知他在四川的儿女赶来时,他吃力地摇摇头,颤动着嘴唇说:“不……他们工作都很忙……把这个,留给他们……”他再也说不出话来,眼睛一直盯着床头小桌上的那只手表。
张定荣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然而,他唯一值钱的家当——那只手表,却依然嘀嘀嗒嗒地响着,使人们仿佛听到它的主人一生走过的脚步声。
“到那儿都要为人民勤奋作茧”
张定荣原籍四川省涪陵县李渡镇人。1957年他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立志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道:“党养了我这条蚕,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到那儿做茧都行!”
同年暮秋,张定荣被分配到河北省委党校,担任图书资料员。他整天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分门别类,繁忙地剪贴资料、编写索引,把数以万计的图书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人们称他是图书馆里的“活电脑”。
一年秋天,他爱人刘淑琴背着竹篓,拉着两个孩子,千里迢迢来党校看望他。这天夜里,张定荣为了整理第二天等用的一份资料,一直忙到凌晨三点才回宿舍。灯下,刘淑琴还在缝补丈夫的套衣,她含着眼泪问他:“这回我们留在这里一起生活,行吗?”张定荣知道,这两年爱人身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了。先前她在重庆市总工会幼儿园当保姆,后来因病辞职了,只好给人洗衣服,在街道工厂当临时工。他望着爱人消瘦的面庞,过了好半天,才深情地说:“这几年你吃苦了,我心里很不安。可我刚毕业,还很年轻,学到的东西不够用,需要抓紧时间学习、工作。再过几年好吗?”这个通情达理的妻子心里明白,她丈夫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男子汉。她在党校住了半个多月,又高高兴兴地领着孩子回重庆了。
正当张定荣为人民立志成材,奋发“作茧”的时候,“十年内乱”开始,党校停办了。他和那些“臭老九”们被送到干校“劳动改造”,但他仍然坚持自己专业的学习。有一次,他进城买烟叶,在一条小巷里,发现回收废品的车子上扔着一套《中国通史》。他想买下来,可钱不够,就抱着烟叶紧紧地尾随在车子后边。收废品的老汉很受感动,索性用书换了他的烟叶。张定荣向老汉连鞠了三个躬。
1971年,张定荣被当作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黑五类”,下放到武邑县酒厂,当了仓库保管员。有的工人说他干这一行太屈才了。张定荣笑笑说:“党养了我这条蚕,到那儿都要为人民勤奋作茧,真正管好仓库也不容易!”
一分一厘为国家盘算
张定荣在武邑县酒厂当了八年仓库保管员。无论是白天黑夜,只要拉运酒料的车辆一走,他就拿起笤帚和簸箕把撒在路上和院内的料渣,一点点收起来,送到垛堆上。他保管的麻袋有5万多条,八年来没有一条丢失,没有一条因受潮霉烂。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口袋绳,他也一截截拾起来,保管好。每逢下雨下雪,他扛着铁锨不时地到料堆旁查看,压苫布,清水道,唯恐国家财产受损失。工人们风趣地对他说:“老张,看您把咱酒厂三十亩地的院子都踩低了!”他笑一笑,回答说:“咱们国家还很穷,搞建设就需要勤俭、奋斗,就要当‘吝啬’的管家婆。”
1980年冬天,张定荣调到厂供销科工作,不久被派到湖北省当阳县催调稻皮。由于当阳火车站是个新建站,堆放在车站上的4,000多包稻皮,一时不能发出,需要日夜有人看守。同去的业务员王全营有事回厂,临走时叮嘱他雇个人帮助守护。张定荣想,雇人每天至少需要花三四元,决定自己一人看守。
当阳的冬夜,漆黑的小车站格外空旷阴森。张定荣独自巡守在垛堆旁。他来时只穿一件绒线衣,厂里拍来电报要他买件棉大衣,回厂报销。但他一盘算买件棉大衣要花几十元,又舍不得。他被刺骨的冷风吹着,浑身冻得发抖。他起初绕着垛堆跑步取暖,后来冻得实在顶不住了,就用装满稻皮的麻包垒成个小围子,蜷缩在里边避风防寒。车站附近没有饭店,他每隔几天,就到十几里外的县城买一袋烧饼回来啃着吃。就这样,他拖着长年久病的身子,风餐露宿,一直坚持了40多个日日夜夜。
张定荣一点一滴地为国家节省开支,却没有因为家庭困难,向国家伸过一次手。他家6口人,老母和妻子常年有病,3个孩子没有工作,全家生活主要靠他负担。1980年,在评资升级时,工人们纷纷向厂领导反映:“老张大学毕业后二十三年工资没有动过,干工作一个人顶几个人,这回无论如何也要给他长一级。”张定荣却说:
“这次评资提级是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体现了党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关怀,应该把这份温暖送给比我贡献更大的同志。”
厂评资小组接连开会,决定给张定荣长一级。第二天,当县工业局副局长董长军来厂了解评资情况时,张定荣闯进办公室,恳切地要求不给自己提级,把名额让给别人。后来,县工业局又调给酒厂一个指标,才解决了问题。
一心一意为工作着想
张定荣和爱人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他参加工作二十四年,共休过16次探亲假,和爱人一块生活多说也只有一年的时间。
1978年秋天,张定荣的爱人刘淑琴心脏病加重了。当时两个儿子都上山下乡了,身边的亲人只剩下正在上中学的女儿。刘淑琴了解丈夫,不到万不得已不让丈夫回家。现在,她深知自己的病情沉重,渴望丈夫回来。她一连让女儿发了三封信,不见人回来。她那知道,华北平原正值收秋季节,张定荣正在酒厂紧张地收购制酒原料。一天晚饭时分,张定荣正在忙着收料,突然接到了“爱人病故”的长途电话。张定荣抓起话筒,一个上夜班的工人推门喊着:“老张,车间灯泡坏了,领一个。”听到领灯泡的喊声,张定荣忙把话筒递给旁边的销售科科长袁玉池,支撑着身子,从仓库取来灯泡。当领灯泡的工人知道张定荣爱人已经病故时,扑到张定荣的怀里哭起来。
张定荣料理完爱人的丧事,很快就返回了工厂。快到春节的时候,孩子们给他来信,请爸爸回家过年。厂领导深知张定荣中年丧妻的痛苦,让他回家和刚失去母亲的孩子们过个团圆年。他却说“今年的探亲假为爱人办理丧事已经完了,还是让同志们回家,我留下值班。”这时,车站一下子发来了63车皮制酒原料。拉运料的大车每天从酒厂排出300多米远,过秤、点数、码垛任务非常繁重。张定荣组织几个留厂的工人,一连干了几天。等回家过节的职工回厂后,1,900吨制酒原料已全部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仓库里。
1980年6月30日,张定荣在重庆没过门的儿媳妇刚把几件新做的家具搬进新房,不幸夜间发生火灾,全部家产几乎焚烧一尽。武邑县酒厂党支部收到当地居民委员会的来函后,决定让张定荣立即回家,并根据灾情给予补助。张定荣却回答说:“当地政府会安排好的,就不用补助了。”张定荣回到重庆,只呆了半个月就回厂了。
难道张定荣没有夫妻情分,不懂得儿女情长吗?不!他既是孝子,又是慈父,还是多情的丈夫。爱人去世后,无论到那里出差,他都把爱人的照片带在身上。张定荣殉职后,人们打开他的衣箱,发现里面存放着两叠整齐的汇款收据,除他探亲的月份外,二十年月月都不缺少,还有一叠百余张给老母和爱人买药寄药的单据。在他病危前,还给老母买了16斤白糖和30斤黄豆,还没寄出,他就病故了。
油灯不干天天亮
张定荣身患痔疮、高血压、胃溃疡、肝炎等多种疾病。他怕别人劝他休息,一直瞒着大家。为了不让人知道他患有痔疮,多年来,他都使用酒厂外院的厕所。同宿舍的人说,从没看见老张因病歇过班。
1980年盛夏,酒厂试制的汽酒新产品因装瓶后爆炸,几个业务单位请求迅速派人解决。一天中午,烈日当空,身患高血压的张定荣和司机老朱装满一车汽酒,出发了。汽车在马路上颠簸着,司机室里闷得象蒸笼,张定荣汗流如注,喘不过气来,一头撞到司机的腿上晕过去了。司机要送他去医院,张定荣醒过来之后说:“没事,我是晕车,把车门玻璃放下去,风一吹就好了。”
张定荣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兼程,两天跑了雄县、容城、保定三个地方,帮助业务单位妥善解决了问题。在返回的路上,他又连续两次晕倒。他怕老朱回厂后讲出自己的病情,反复叮嘱说:“晕车不算病,这事不要向别人说。”回厂后,老朱向厂党支部汇报了张定荣几次昏倒的情况,并恳求:“今后千万不要让老张出远门了。”
一天深夜,几个工人打着灯笼往酒库倒酒。不慎,酒蒸气触到灯笼里的火焰,失火了!酒库里存放着30多吨白酒,附近厂房、职工宿舍和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张定荣忘记了个人的生命安危,抓起棉褥冲上去,盖住了酒罐口。火苗带着酒气窜进了他的袖子里,他没吭一声,没动一下。当人们赶到现场时,火已全部熄灭,只见张定荣两手还死死地抓着棉褥,压在酒罐上。他昏迷了。
1981年9月,张定荣带领7名技术人员来到了河南省确山县,协助建设汽酒厂。搞规划、建厂房、安装设备,哪里艰苦、困难多,他就出现在那里。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肝区阵阵作疼。为了解决汽酒混浊沉淀的技术难题,他不顾旅途劳累,带上样品专程到长沙,向参加全国烟酒技术交流和定货会的同志虚心求教。回厂后,他又连续几昼夜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刻苦攻关,致使他长期得不到医治的肝病日趋恶化。汽酒厂的党组织决定送他去郑州医院检查治疗。张定荣固执地说:“我什么病都没有。是前些日子吃辣椒多了点,胃受到了刺激,过一段自然就会好的,要检查身体,等到春节休假时,回重庆再说吧。”
12月11日上午,张定荣正帮着工人们在院子里装卸酒料。只见他满头冒着虚汗,不时蹲下用膝盖顶着肝部。工人们知道他的病又发作了,都争着要送他去县医院。他振作精神,笑笑说:“没事,你们要加油干。”说后,他咬紧牙关,故意迈开大步,独自向山坡上的确山县医院走去。但人们都没有想到,刚才的话,竟成了张定荣的临终遗言。
张定荣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高贵品德和光辉事迹,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中共武邑县委根据张定荣同志的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中共武邑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授予他“忘我工作的好干部”的荣誉称号。中共衡水地委、行政公署决定,在全区普遍开展向张定荣同志学习的活动。
本报通讯员 郭 戈 吕铁牛
本报记者 侯志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