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把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到发展生产建设上来——再论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23
第1版()
专栏:社论

把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到发展生产建设上来
——再论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党的农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各级领导面临的新任务,就是要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生产建设上来。人的积极性是长期起作用的根本因素,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要使这种积极性转化成为有效的物质力量,就要正确地把它引向社会生产,即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使它同一定的生产条件相结合,达到发展社会生产的要求。农村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以后,群众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但是,在生产建设的很多环节上,靠一家一户的行动是不够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做好组织工作,在生产中发挥社会协同的、群体的力量。否则,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挫伤。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首要的是搞好当前的生产。在那些实行联产承包、尤其是分户经营的地方,如何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种植,需要给以指导;如何解决耕畜、种子、肥料、育苗、排灌等生产条件和技术措施问题,需要给以帮助。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虽然不高,但已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化,只有在群众发挥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领导,才能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符合社会的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
把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到发展生产建设上来,还必须根据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精神,提出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每个社队都要订出自己的长期建设规划。规划包括的时期可以是三年五年,也可以是十年八年。规划的范围,应当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的发展指标;包括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调节劳动力,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计划;包括发展水利、肥料、良种、机械等技术措施的安排;包括增加收入、扩大公共积累,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步骤;包括计划生育、文教卫生、扶贫优抚、治安保卫等各项建设的设想,等等。一时还不能做得详尽和确切的,可以先有一个粗略的设想,留待日后补充修正,但至少也要有几项可能办到而又切实有效的增产措施。做规划要上下结合进行,基础是社、队。县一级也可以提出几项基本的指导指标。规划要由群众讨论决定,使它真正成为广大群众认为切实可行的共同斗争纲领。
当前各地正进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衡量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是否适宜和完善,基本的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本社本队群众的要求,能否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各个社、队都有了经过充分讨论的发展规划,眼界开阔了,生产门路广了,发展目标明确了,那么,责任制形式如何确定,何者统一经营为宜,何者分户经营为好,怎么统,怎么包,利弊得失如何,可由群众权衡和抉择,完善生产责任制的许多具体问题也容易解决。凡事“预则立”,有了预见和准备,才可以减少片面性,避免盲目性,使制度稳定,人心稳定。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制订发展规划是完善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
制订发展规划,有利于团结教育农民,激励人们奋发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适当调整了农村政策,纠正了忽视农民物质利益的偏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方面的工作还要继续做好。但是,照顾农民的物质利益,绝不意味着提倡农民各奔前程,放弃共同努力的经济目标;绝不是只讲一时一己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肯定,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其本质的方面,选择各种责任制形式的农民,都是既要解决温饱问题又要发展生产的,是有着集体协同发展生产的愿望的,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和艰苦的工作。我们绝不可重犯瞎指挥的错误,但是如果不能顺应农民的根本要求,放弃领导,也会脱离群众。社、队有了发展规划,作为奔向农业现代化目标的第一步,可以反映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这样的目标,人们看得见,听得进,并且身体力行,计日程功,必会起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组织起来的作用。必能唤起人们艰苦奋斗、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革命精神,鼓励人们为共同目标贡献力量和才智。因此,做规划又是经济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教育引导农民前进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我们希望广大农村干部、科学技术工作者动员起来,扎扎实实地把农村发展规划做好,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发展生产建设的斗争中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