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黄鳝不是泥鳅——听书偶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25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黄鳝不是泥鳅
——听书偶记
王朝闻
最近在苏州,接触了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中的许多节目。这就使我更加觉得,艺术的分类不只是关于艺术形式的美学问题,也是关于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效果的实际问题。对于从事艺术活动的人来说,这一问题还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中篇评弹《真情假意》或《遗产风波》选段,相声《到底怨谁》或《农老九翻身记》,山东快书《三排长》,快板书《修车》,独角戏《自有毛病自晓得》和《满面春风》,弹词开篇《望金门》,四川谐剧《这孩子象谁》……许多接触到当前社会生活的矛盾面的节目,尽管还有待于再加工,但它们支持了值得支持的事物,嘲弄了活该受到嘲弄的思想作风。解放军曲艺代表队的说唱艺术家作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带着这种灵活的思想战线上的武器,到苏州街头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这一活动再一次证明,说唱艺术有可喜的群众性。这些节目的演出,演员至多是两个人,伴奏乐器几乎全是演员拿在自己手上的。但情节很带戏剧性,唱与说同样是音乐性的。它们是名实相符的说唱艺术,发挥了主要依靠语言的这种艺术种类,依靠它那叙述性等特长的优越性。
在这次观摩演出的节目里,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宜于称为说唱艺术的节目。有的节目出台的人多至十个以上,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遵守着韩信将兵的原则。也许因为以说唱艺术太简单,所以在规模等方面要和戏剧、舞蹈、交响乐队相竞赛。这一艺术部门与另一艺术部门作革命的竞赛,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何况艺术的品种也是有发展的;任何艺术的发展与壮大都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革新才可能拥有新的生命力。但忽视说唱艺术那种不同于非说唱艺术特殊性——少胜多、以小见大、虚中见实的特长,硬要向别的艺术种类看齐,结果也许不免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观摩演出结束之后,与会者对如何发展曲艺的问题作了座谈。会上,我得知评弹在“文革”期间的一些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遭遇:演唱《沙家浜》有布景,说唱演员在台上翻跟斗;与杨子荣打虎的说唱相配合的音响效果,是在台后出现逼真的枪声。正如陕北说唱艺术家韩起祥在“文革”期间,面临着要他带钢琴下乡演唱那样,这样的“革命化”只能“化”掉说唱艺术为什么是说唱艺术的本质特征。一位四川的与会者说,四川早在“文革”之前就出现过令人吃惊的创造——四个人同时出场共说一段书。看来唯心论形而上学这一“法宝”,在艺术的改革中一直颇有市场。
四川的金钱板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它以其演出方式与演出场合的灵活性见长。倘若嫌它的形式“简陋”或“单调”,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硬要派钢琴给它帮忙,结果可能是在帮倒忙。四川民间有一句反对否认事物的特殊性的俗话——泥鳅不能拉得和黄鳝一般长。泥鳅虽短,也许要比黄鳝的行动更灵活些,它何必这么妄自菲薄?拉长的泥鳅并不意味着它的品种的“发展”。这句民间的俗话对艺术分类问题,也许有点借鉴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