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苏联面临能源困难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28
第7版()
专栏:

苏联面临能源困难问题
严 正
最近苏联领导人和报刊一再公开谈论苏联面临的能源困难问题,指出苏联燃料动力供应已“相当紧张”,“存在某种程度的短缺”,“廉价能源的时代业已结束”。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呼吁要对燃料动力问题“特别关心”。
苏联能源生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长率逐年下降,发展速度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前半期,苏联能源生产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1958年,煤炭产量达4.96亿吨,超过美国占世界第一位。1974年,石油产量达4.6亿吨,又把美国甩在后面,名列世界第一,天然气的产量也达到世界第二位。
但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日趋缓慢,其中在能源结构中占最大比例的石油的生产更为明显,它的增长率从1976年的6%降到1981年的1%,几乎每年下降1%。1976—1980年的石油产量比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少了3,400多万吨。煤炭生产的情况比石油更为不妙,其产量不但年年低于计划规定的指标,而且从1979年到1981年连续三年减产,其中1981年比计划少了3,000多万吨。1976—1980年的五年计划期间,实发电量也比计划少了850亿度,电站设备和输电线架设计划均未完成。在能源生产中唯有天然气生产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目前它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毕竟有限,因此它的增长仍不足以改变苏联整个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的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苏联能源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据估计,要满足苏联国民经济的需要,它的能源年消费量需递增7,500—8,000万吨标准燃料,而近年来苏联能源的年增长额已下降到7,000万吨以下。
几年前,为了把能源生产搞上去,苏联党中央专门作出决定,强调把燃料动力部门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关键部门”,要大家重视。苏联还把30%的工业投资、65%的钢管、五分之一的钢材、六分之一的机器制造业的产品和40%的铁路运输量投入能源生产,还对能源部门的某些“领导不力”的负责干部以撤职等严厉处分。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行政措施并没有能够扭转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继续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能源产地不断东移,能源开采日益困难。苏联的能源虽然很丰富,但约有90%以上的能源总储量分布在东部。而能源的主要消费地却在苏联西部的欧洲地区。现在欧洲部分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已近枯竭。不但如此,如今在苏联能源生产中举足轻重的西西伯利亚的一些大油田,如苏联最大的、秋明州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等也已陷于生产过头的状况中。天然气储藏分布在比石油更北、更严寒,距能源消费区更遥远的地方,因而开发的难度和费用也比石油更大。至于煤炭的情况更糟。乌拉尔以东地区拥有的煤炭中,有80%以上分布在北纬60度以北的高寒地带,其中又有四分之三分布在冰封雪盖的北极地带,在苏联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根本难以开发。
此外,苏联还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资金和劳动力。苏联有关领导部门承认,适合于西伯利亚条件的最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至今还没有造出来”。例如,现在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所使用的大部分机器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只能工作5、6个月,配备特殊设备的可供使用的汽车只占那里汽车总数的3%。那些不适应的汽车在严寒条件下,橡胶冻碎,金属附件断裂,仅此项损失,每年高达5亿多卢布。开发西伯利亚能源所需的优质钻头、大口径钢管、井筒等均依赖进口。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生产成本愈益昂贵,在西伯利亚东部,生产每立方米天然气的基建投资为乌兹别克地区的4倍。苏联当局虽然以高工资、高津贴进行招徕,但愿来这里的工人很少,久留者更少。五年前,在西伯利亚还存在着人口迁徙逆差、即离去的比来的人多。现在虽有所改变,但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流动率很高,有的工地高达100%,不时需要用飞机从欧洲老油区运来轮班抽调的工人来应急。
苏联重油轻煤,重开采轻勘探,也给能源生产带来了困难。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投资在工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8.8%上升到11.6%,而煤炭却从6.1%降到4.4%,致使煤炭生产长期停滞不前。苏联还过分追求石油产量,忽视和没有完成勘探指标,使苏联查明的能源储藏量和开采量的比例不断下降,出现了新老矿区青黄不接的现象。
能源生产的情况,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能源又是苏联用来换取外汇进口西方技术和粮食,控制东欧一些国家的物质保证。为了从目前面临的困难中寻找出路,苏共二十六大专门制订了新的能源政策:加速发展核能、水能、煤炭生产,提高天然气产量,大力节约燃料和动力。为了大力开发西伯利亚的能源,苏联目前正以能源为诱饵,吸取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同时,苏联力图向中东波斯湾伸手,以便在石油供应线上取得一个战略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