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王淑鸾和她的庄稼 她勤劳操作,多耕多锄多上粪,甘薯每亩可收三千五百市斤,水稻曾超过旁人一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28
第8版()
专栏:

  王淑鸾和她的庄稼
她勤劳操作,多耕多锄多上粪,甘薯每亩可收三千五百市斤,水稻曾超过旁人一倍。
自小养成了劳动的优良习惯
福建的王淑鸾由于她的精耕细作、产量比一般农民增加一倍以上。这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
王淑鸾,是惠安县互助乡人。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八岁跟着父亲下田耕作;十五岁起,因父亲年老力衰,所有耕作的重担都落在她和姐姐二人身上。她就这样自小锻炼出一身种田的好本领。
十八岁那年,富农郑水兴贪她能干,强娶她作媳妇。过门后,受尽婆婆和丈夫的虐待,吃不饱、穿不暖、整日操劳,挨打受骂成了家常便饭。一九四六年二月十日的晚上,丈夫出门赌博。午夜返家,因她开门稍慢了一点,就挨了一顿痛打,丈夫并用手枪赶她出门。她只得回娘家。以后的两年中,因她感到自己没有翻身的日子,几曾自杀未成。
知道要翻身,生产更积极。
一九四八年,王淑鸾在弟弟(共产党员)教育下,觉悟提高,她知道:有了共产党,穷苦人迟早会翻身的。因此对生产有了信心,并积极地帮助当地党的工作同志工作。同时她在耕作上比旁人勤劳,精细,甘薯田,旁人只犁一次、耙一次、整畦马虎了事;她至少犁、耙两次,并且把泥土筛过。整畦要做到“沟滑土松”。这样才不易积水,减少病害,让甘薯长的快。她每天大清早就起身下田,天黑了才返家休息。旁人上粪只二、三次,每次每亩不到二十五担人尿粪;她至少上四次粪,而每次每亩都要上三、四十担。肥料不足时,她就多养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增加厩肥。同时发动小弟小妹上山拾野粪,锄草皮,挖水沟烂泥作补助肥料。王淑鸾还能根据土壤及作物的性质使用各种肥料,如在沙多的田地里种甘薯,应多上烂泥;在黄土地里种花生,就多施草木灰,再加少量细沙。以更适于作物生长。
勤整沟、翻藤、甘薯长的壮大
甘薯生长期间,每逢雨后她就去翻藤、整沟、松土,翻藤时很细心地把藤子整理成螺旋形,覆盖在整个畦面,使太阳不易侵害薯根、薯藤也不生松根,养分就可集中于薯上了。她这样仔细翻藤的耕作法旁人是没有的。
甘薯快成熟了,她就先在畦面浇过水,然后在有裂痕的地方挖出较成熟的甘薯,挖后立刻加一次稀肥或水,使较小的甘薯获得充分发展的地盘与养分。挖出来的甘薯还可以补救夏季粮荒。
王淑鸾不但善于养种甘薯,她又能注意选种换种。她往往不辞劳苦地跑到百里以外去选购薯苗。培植甘薯苗时,又比别人多移植一次(一般只移植一次,她移植两次),这样她的甘薯,不但可以长的更快更壮,又可解决薯苗不足的困难。种植时,她还能掌握轮种的方法:第一季种甘薯,第二季就种小麦,第三季种白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种作物间隔时间内,每逢雨后便翻土,这样使土壤肥力不至受到损失,并将本来只种两季的地,种上了三季作物,收成又比旁人的地多得多。
深耕细作,产量比人多一倍以上
耕水田时,王淑鸾同样是多耕多耙多上粪,对秧田更特别注意,除精耕细耙外,还选择最适合于秧苗长大的肥料,上追肥往往达五次之多,所以她的秧苗比人家的茁壮,且移植时放根平,长的快。
由于她的精耕细作,庄稼都比旁人的长得好,产量多。她的甘薯每株可生七八个,重三、四斤,最好的可产六、七斤。每亩可产三千五百市斤,比旁人多收一倍至一倍半。水稻每亩一季可产三百五十市斤(坏田),产量超过旁人同样地质的田地的一倍。其他作物如花生、白豆等的产量也都比旁人多产百分之四十以上。周围十多里内村庄的农民都认得出那块庄稼是王淑鸾的。并常常有人找上门来向她学习耕作方法,她的答复只有一句:“我的经验就是勤劳操作、多耕多锄多上粪”。
组织妇女,提高了生产效率
王淑鸾不但是个生产能手,她对组织其他妇女生产也很有办法。自惠安解放以来,她在本乡一共组织了妇女一百三十五人;儿童歌舞队十五人;妇女识字班四十人;妇女互助组十二人;男子帮工队六十五人;帮助许多人改变不劳动的习惯,因此在今年大家刨花生中,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其他生产耕作效率也有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