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杨吉卖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2
第3版()
专栏:农村通讯

杨吉卖牛
本报记者 袁定乾 本报通讯员 傅旭
4月8日,一年一度的云南大理三月街开始了,苍山脚下一片欢腾。
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我们穿过结棚而市的临时街区,来到大牲畜市场,眼前出现了一番热闹情景:牛哞、驴鸣、马嘶、骡叫,不绝于耳。
市场内到处有人在看嚼口,观察膘情,讨价还价。一头黑色耕牛吸引住我们的视线。多好的牲口呀!长得油光滑亮、滚瓜溜圆。一打听,它的主人叫杨吉,是大理县银桥公社银桥大队十生产队的白族社员。我们同他攀谈起来。
“您这牛喂得真好啊,养多久了?”
“去年6月买的,还不到10个月哩!”
“您养有几头?”
“两头。这不,还有一头水牛。”
我们扭头一看,身旁有位穿着白族服饰的中年妇女,面前拴着一头膘肥体壮的水牛,虽只一岁半,个头倒长得不小。那位妇女是杨吉的妻子,夫妻俩一块来赶街。
杨吉说,这是他养的第三对牛了,去年和前年已各卖过一对,都是买的牛犊饲养的。刚买回那阵,小的不会吃草,大的也不过几个月。为了把牛喂养好,他和妻子早起晚睡,还省出粮食来喂牛。我们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牛的?这么一问,没想到竟勾引起他家辛酸的往事。
那是四年前,杨吉家不幸失火,烧死了3口人,衣物也烧了。家里还有4个12岁以下的孩子和一个老人,生活非常困难。人民政府给了他家90元救济款,队里送来了粮食,还帮助整修房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队里又把集体的一头小牛折价给他养,待喂大出售后再付钱,他自己又凑钱买了一头小牛。于是,杨吉成了生产队第一个养牛户。近几年,他家不仅养牛,也养过兔,养过母猪,现在还养有两头百多斤重的肥猪,并给队里代养了1头耕牛,每年光投肥就可挣三四千工分。这样一个有丰富饲养经验的生产能手,在前些年却没有用武之地。
“这几年生活好些了吧?”问到舒心处,杨吉话音里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他一板一眼地说:“好多罗!前两年两对牛净收入六七百元,队上又分了700多元。前些年口粮只吃400斤,去年吃到600多斤啦!”这时,又有人来看牲口了,杨吉顾不上再往下说。他妻子把话头接了过去:“还是有集体好哩!队里好了,社员也好,队里不好了,社员也不好。”说着,眼圈都红了。
告别了杨吉夫妇,我们又在市场上转了一圈,访问了市场管理人员,得知今年三月街上市的牲畜,膘情比往年好是一大特点,其中有许多就是象杨吉这样的农民牵来卖的,数量约占上市的一半。现在,光大理县社员个人饲养的大牲畜已有10,000多头,占全县大牲畜总数的三分之一,多数是去年才发展起来的。党的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给畜牧业带来了兴旺,也为杨吉这样生活困难的农户开辟了增加收入的门路。
第二天,当我们再次见到杨吉夫妇时,他们已接待过无数起买主,两头牛已出价到700多元,杨吉还不肯卖。街期还有8天,看来买者与卖者并不急于成交。杨吉告诉我们,卖了这两头牛,他还要养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