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斯坦伦——为卑贱者奋笔的大画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2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斯坦伦——为卑贱者奋笔的大画家
沈大力
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北坡君士坦丁—贝盖尔广场的幽静花园里,屹立着一座不同凡响的纪念碑,上面雕着普通工人的群像,正中刻有几个素雅的大字:
“献给斯坦伦(1895
—1923)”
蒙马特尔人说,此碑建于1940年。一个在附近居住了四十年的老妇人指着碑的右下方的浮雕对我说:“瞧,这是斯坦伦,一群手拿丁字镐的矿工纷纷走来,向卑贱者的大画家表示敬意,因为他曾坚持不懈地描绘工人的生活,争取劳苦大众的自由和解放。我年轻时,常在报刊上看到斯坦伦的社会革命漫画,记得他那幅《矿山悲剧》曾轰动了整个法国社会。”
我原来已经知道斯坦伦是在狄盖特之后为鲍狄埃的《国际歌》配上壮烈画面的进步美术家。蒙马特尔博物馆和圣丹尼博物馆等处,收藏了他的多种珍贵作品,其中尤以《纪念三月十八日》、《一八七一年五月》、《最后的约会》和《红色圣母》等反映巴黎公社斗争的画幅,给我感受最深。后来,“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赠给我一幅精美的复制斯坦伦的名画《解放者》(见图),我满心欢喜地拿给一些朋友看,他们都颇为感动。该画是作者1901年为盖德、阿列曼和拉法格等主办的社会主义刊物创作的,表现1871年春天红色复仇女性再度崛起,振臂高呼,率领劳动群众挣脱锁链,向“圣心教堂”这个镇压公社的象征猛烈冲击的情景,它显示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无比力量。
斯坦伦在大学文学系读书时听过巴黎公社流亡者乔治·勒纳尔讲课,深受其社会革命思想的影响,甘愿脱离家庭为他安排的富裕生活环境而去当清贫的印刷徒工,并由此掌握了石版画印刷术,培养了这方面的兴趣。
1881年,斯坦伦到达巴黎,在蒙马特尔加入了维莱特、卡兰塔什和土鲁兹、罗特莱克等穷画家聚集的社团,开始了美术生涯。他的这个抉择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正如作家法朗士所指出:“只是在那里,他的心灵才得到充分的滋养。”斯坦伦本人后来回忆这个开端时也说:“从最初的日子起,我就被工人、女售货员、洗衣妇和穷汉组成的街巷世界所吸引。倘若我当时不去蒙马特尔落户,而是住到林荫大道区,我可能会致力于描绘那些资产者、暴发户或者百万富翁……而我的性情总倾向于卑贱者”。
确实,斯坦伦从不曾为得到商人吹捧而追求时尚,亦不曾为个人社会地位上升而去迎合有产者的庸俗趣味。他始终面向千千万万卑贱者的真正生活。他以工厂、田野、咖啡馆和大众舞会为画场,从中体验下层人最深沉的痛苦,最纯朴和最强烈的欢乐,然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画出了《贱民之歌》、《流浪途中的短工》、《洗衣妇》和《苍髯老者》等穷苦人的悲惨肖像。另外,他还创作了《耕地》一画,描绘一个老人扶犁,其子和抱着婴儿的媳妇拉犁,而地主在一旁恶狠狠监视的场面,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剥削者对劳动者的压迫;在《工人的战斗》和《罢工》等画里,他进一步赞扬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气概。
总之,他是以“新闻画家”那种“永不蜕化的目光”观察社会生活,揭露丑恶现象,歌颂自由和平等。他嫉恶如仇,追求真理,终生梦想一个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新纪元。因此,他感情极易冲动。据其侄女玛格丽特回忆,他在冬天的阴霾里总感到沉闷窒息,但一见朝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就会立刻兴奋起来,从蒙马特尔高地的住所下到葛兰古街21号的画室开始工作,如此年复一年,孜孜不倦。不幸,1923年9月一个晦暗的早晨,他在期待曙光降临时溘然长逝了……
斯坦伦是一位真诚、慷慨的艺术家,一生满腔热忱地创作,在素描画、水彩画、油画和雕刻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尤其是对十九世纪欧洲石版画的革新作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影响了尔后毕加索等人的探索。他的许多名画在世界流传很广。巴黎、纽约、莫斯科以及瑞士和比利时的一些城市,都专门举办过他的作品展览,震响过从他笔尖迸发的高亢呼声:“世界误入歧途……必须行动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