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一心扑在钻研蔬菜生产上——记“蔬菜迷”赵全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4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 这里介绍的两个农村知识青年,一在陕西,一在江苏:赵全虎刻苦钻研蔬菜生产,陈永和立志改进沼气炉具。他们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勤奋不息,决心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终于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群众往往把这种勤奋不息称之为“迷”。赵全虎就被周围的人叫作“蔬菜迷”。在农业科研工作中入了迷,也就是说,全身心扑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去了,这是非常可贵的。入了迷,就有钻劲,刻苦钻研就能出成果。他们的迷从何而来?来自立志克服当地生产中的困难,为群众做有益的事情。有人认为,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都把心思放到一家一户的生产上去了。事实不是这样。关心集体,为集体谋利益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农村仍占主导地位。赵全虎和陈永和的事迹就是证明。
我国农村正在出现普遍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的新高潮,这为农村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贡献聪明才智的广阔场所。许多农村知识青年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榜样。我们相信,更多的农村青年,将会投身到农业科研中来。
一心扑在钻研蔬菜生产上
——记“蔬菜迷”赵全虎
本报记者 肖德木
在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公社,传说着“蔬菜迷”赵全虎的故事。回乡知识青年赵全虎,当过生产队长,现在是岐星大队科研站蔬菜组的技术员。
蔡家坡地处铁路、公路的交通要道,工厂和机关单位多,蔬菜需要量大;岐星大队人均只有7分多耕地,用来种菜的地就更少了。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一亩顶二亩甚至三亩地种。赵全虎琢磨着。他从小麦套种南瓜、外地蔬菜三套六熟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决心搞蔬菜套种。
他在一亩地里开始了试验,合理套种,一年五种五收,收了西红柿、热萝卜、冬瓜、芹菜、大白菜,共产31,800多斤,菜地里四季常青。年底一算账,这一亩地收入780多元,顶三亩地的收入。这件事轰动了全大队,人们都夸赵全虎是能人,一些务菜的老农,也向他请教。现在,全大队750多亩菜地,大部分实行了蔬菜间作套种的新技术。
接着,赵全虎又开始了塑料大棚种菜的试验。这事一提出,人们议论纷纷,怕弄不好,连本也得赔进去。可是赵全虎认为,搞塑料大棚生产可以使鲜菜提前两个月上市,为淡季提供更多的蔬菜,也可以增加收入。他翻阅资料,制定方案,队里拨给他三分地和200元投资,他满怀信心地投入了试验。
赵全虎毕竟没有亲自实践过大棚种菜,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幼嫩的黄瓜苗度过低温关后,总不见缓苗,原来油绿的叶子开始变黄了。赵全虎双眉紧锁,饭吃不香,觉睡不好,跑进跑出,观察大棚的气温和地温变化情况,最后总算找到了原因,是大棚内的气温和地温达不到黄瓜正常生长的需要。他立即和大家一起采取措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使黄瓜苗正常生长,终于让鲜嫩的黄瓜在4月20日前后上市了。
塑料大棚蔬菜栽培试验成功了。这一年,三分地收了两季黄瓜,共收入300多元,秋黄瓜架下套种的芹菜,又收入220元。
赵全虎读了许多有关蔬菜栽培的科技书籍,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增长了才干。他还虚心向老农学习、求教。听说蔬菜技术员张自超种的黄瓜比别人早上市半个月,他登门求教;老菜农马生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经常找老马帮助解决难题;茄子出苗率不高,从技术员李秋善那里学到了新技术……赵全虎到大队科研站四年来,共引进14个良种,提纯复壮了四个老品种,全大队的蔬菜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去年经岐山县农科所正式考核,赵全虎被授予二级农业技术员职称。
现在赵全虎又开始了防治辣椒立枯病的研究。在有志青年面前,探索的道路永远是宽广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