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新疆人情风物美的勾勒——读碧野的《在哈萨克牧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5
第5版()
专栏:新花赞

新疆人情风物美的勾勒
——读碧野的《在哈萨克牧场》
朱子南 秦兆基
碧野同志的《在哈萨克牧场》,给新疆人情风物以动人的描绘,它象是佳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加醇厚、芳洌。“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碧野笔下的社会主义新疆的景物、风情、人物,洋溢着诗情画意。
碧野同志于1955年到1960年,两次去新疆深入生活,写下了长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游记共100多万字。《在哈萨克牧场》是他第一次去新疆时写下的特写散文集。恐怕难于找到一个作家如碧野那样,几乎把足迹印遍新疆的每一个角落,又是那样深情地描摹着新疆的风物,如痴如迷地讴歌着天山、孔雀河,勾勒下天山儿女的身影,抒写下他们的爱和恨,他们对过去时代的诅咒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在今天来评述碧野对新疆的美的讴歌,希望产生这一点点回响——愿我们的作家能更多地注视新疆。
碧野笔下的新疆景色是绚丽多姿的,既有全景的鸟瞰图,也有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既写出了天山的美丽富饶,也写出了戈壁野沟的实景。他善于绘形绘神地写下新疆的美景,也善于点染幻化,于丑中见美,使得即使是荒漠的景色也显得神奇可爱。请看:
远望博斯腾湖在抖闪着金光。戈壁滩浴着落日的红辉,象一幅华丽的地毯,那一丛丛芨芨草,就象是织在地毯上的金色的图案花纹。(《一个放牧员》)
萧疏广漠,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一扫人们的岑寂之感。作者的自我感觉渗入了景物之中,那是他对新疆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的挚爱,正如碧野自己所说:“写景,不仅是作家对自然界的肉眼所见,更主要是作家心灵的感受。”碧野笔下的景,反射着作家的自我之情,以美的心灵去观赏景物,也必然使景物带上神奇美妙的色彩。
碧野还善于化平为奇。他擅长用奇警独特的比喻再现出新疆山川的特异风光,那是人们在其他地方无从见到的风光。在《旅途》篇中,他把塔里木盆地骤雨引起的山洪暴发的奇景写出来了。“古铜剑”写出水的色彩与势头,“拦腰斩断”写出了水势的迅猛,“长啸的黄龙”表现出山洪奔腾而来呼啸而去的威势。平凡的山洪在读者面前显得是那么奇突。再如写荒原日出,“平坦的荒原尽头,太阳象红皮球一跳多高”,象红皮球那样弹起,传神地写出了在空气明净,没有水汽的原野之上,人们视线没有阻隔的情况下所见到的太阳升起的景象。碧野关于日出的描绘也是奇警突兀,出自于作者亲身的观察和联想。
碧野的写景有他纵横排闼,汪洋恣肆的一面,也有设色工妙,着意勾描的一面。在《荒地勘测队》篇里,碧野描摹大自然的光色变化,没有把湖面景色作一般处理,写成苍苍一色,而是随着光影的变化去描色绘神。他笔下的湖面明丽,色彩多样,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作家如不是以敏锐的观察去捕捉那湖面光影的变化,就不可能作出如此细致的勾描。
碧野在景色描绘中是非常讲究光影效应的。《天山景物记》篇写天山的色泽,那色泽的变化是随着作者观察点的俯仰,视距的远近,气候的晨昏夕阴而变化的。云霄的群峰象起舞时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连绵的山峦象正在开屏的孔雀,云影投射的地方“就象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在落日的映照之下,雪峰“象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在正常光线下雪峰是白的,晶莹闪光的,当夕阳西下,雪峰受光处就被太阳余辉染红了,再反射到千里青青的草原上,草原承受红色光波,被装点成金碧辉煌的世界。碧野捕捉那感人的瞬间,抓住光影的变化,写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景。碧野笔下的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成为推动人物行动的外在因素。从他的景色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疆儿女怎样在艰难的生活中创造幸福,看到他们的英雄气概。
碧野在处理景色与人物的关系时,运用了多种方式。一种,似是纯然写景,人物虚化,实际上是因景见人,景以人变,从大自然的变化中,表现出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步伐。另一种,把人与自然的矛盾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写出新疆自然环境严峻的一面,用人们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反射出新疆儿女蔑视困难,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又一种,把景物描写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运用有关人物的历史典籍、神话传说,写出了新疆的过去与璀璨的未来,使读者由现实的景联想到过去的传说,由过去的传说而更深地体味到现实景物的美,产生遐想,产生情致。
碧野写景的笔致是奔放的,他善于用平常的语言把心底的印象传达给读者,创造出诗的意境。碧野把自己对新疆的挚爱之情倾注到景色描写中,用无产阶级作家的眼光去赏鉴新疆的一切。他笔下的新疆是壮阔的,神奇的,诱人的,响彻着社会主义时代前进的步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