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沙漠绿洲春光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6
第5版()
专栏:

沙漠绿洲春光好
本报通讯员 胡文康 本报记者 王良佑
春天是美丽的。新疆吐鲁番县风蚀流沙地上独特的风光更加美丽:几十万株沙拐枣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几百亩抗沙植物老鼠瓜,招引着蜂蝶翩翩起舞。先后从非洲、美洲、东南亚来参观的专家、教授,无不为之惊叹,赞扬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就。
吐鲁番素有“火洲”、“风库”之称。对于酷热,清代诗人肖雄曾描写道:“余曾试以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对于风沙,民间流传着“朝是庄园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的说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和吐鲁番县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就在风沙最大的恰特喀勒公社,开始了选育抗风、耐热、固沙的植物品种的科学研究。
1963年,县林业站技术员陈洪轩曾在风蚀地上进行老鼠瓜种植试验,证明它抗干旱、耐瘠薄、不怕沙埋,但有发芽迟,初期生长慢,不能抗御大风,很难成活的弱点,需要和其他植物混种。
“我国广阔的沙漠中,植物种类很多,能不能从中选择出兼有老鼠瓜的长处,又生长迅速、早期抗风力强的固沙植物呢?”科技人员大胆设想并勇敢地涉足了。他们从全国各沙区的优良固沙植物中,选出了花棒等十几种抗风沙的植物进行试验。小苗茁壮繁密,令人充满希望。可是不久,一场突发的大风,把试验地上鲜嫩的绿苗一扫而光。
“快来看呀!小苗,这里有几株沙拐枣小苗!”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同志在已被黄沙覆盖的地面上,发现了4株沙拐枣幼苗。人们聚拢来,小心翼翼地把这4株苗周围的流沙扒开,发现它们的躯干虽然纤细,可是在风沙中却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4株可贵的小苗呵,给治沙战士带来了希望。每隔几天,他们就来观察小苗的生长情况,并建立了档案。经历了多风的春天,酷热的盛夏,到了秋末,4株苗已长成根深枝茂的茁壮小树。
第二年,他们又作了对比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植物抗风沙、耐干旱的顽强能力,决心走先用沙拐枣和老鼠瓜固沙,然后种植乔木形成防护林带的路子。经过调查研究,他们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但是,这个方案没被公社接受。老社长艾买提深受风沙苦,总想一坎土曼(生产工具)就刨出个金娃娃。主张造林治沙,认为这样看去有气魄,造林也痛快。因此,1975年,在流沙地上,一举造了4个网格的林带。而种植沙拐枣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这年,特大的风沙对两种固沙方法进行了检验。一天清晨,西北风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风连续刮了十多个小时。傍晚,大风刚停,第一个跑到流沙地上的是老社长艾买提。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两幅不同的画面:4个网格的防护林带,有的被沙埋住,有些被风吹折,东倒西歪地依伏在沙地上;而邻近的沙拐枣试验林,一片翠绿,十分喜人。艾买提从此信服了。在他的说服下,恰特喀勒公社接受了科技人员的治沙方案。
但是,科技人员的苗圃中培育的沙拐枣苗仅能供600亩地造林需要。为了尽快扩展种植面积,科研负责人黄丕振便赶到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哈巴河、布尔津一带,采集了大量种子,行程千里,运回来播种了1,400亩。以后又增加了2,000亩,一共长成30多万株。
用沙拐枣和老鼠瓜固沙的方法成功了!风格高尚的沙拐枣正保护着乔木林幼苗迅速成长,盼望着高大的参天林早日取代自己这低矮的灌木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