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驱除盐碱 还我良田——宁夏引黄灌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8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驱除盐碱 还我良田
——宁夏引黄灌区见闻
本报记者 商恺
记者访问了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引黄灌区。它西依苍翠的贺兰山,东接鄂尔多斯草原,奔腾的黄河纵贯其间,是一条南北长东西窄的冲积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成网,盛产稻麦,自秦汉两千年以来,深得黄河灌溉之利。然而,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引黄灌溉固然给宁夏人民带来了不少的福利,盐碱之害却也悄悄地乘虚而入了。
登上贺兰山的顶峰,放眼东望,整个引黄灌区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座落灌区中央的银川市,将它分为银南和银北两段。银南段是灌区的上游,地面坡降度较大,近年来又整修了渠沟,引水排水都比较畅通,因而,盐碱为害还不十分严重。但是银北段的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属于灌区下游,地势渐趋平缓,地面坡降度只有八千分之一,水流到此,流速骤减。全灌区每年约有30亿立方的水从这里排入黄河。由于排水量远远超过了排水沟的通过能力,再加上汛期常常出现的黄河水顺沟顶托和倒灌的现象,形成了排水不畅、农田受浸的局面。其后果是大量积水渗入地下,地下水位急剧抬高,距地面最浅处只有一米左右。每年春天,干旱多风,蒸发迅速,地下水中的盐分也就随着地下水的蒸发上升,到达地表,愈积愈重。这是形成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因素。
从历次土壤普查的情况看,盐碱化的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以贺兰县为例,全部耕地中,轻重程度不同的盐碱化面积,1962年只占62%,到1976年便发展到80%。石咀山市郊区更为严重,1962年盐碱化面积约占87%,到1976年几乎没有一片干净土地了。耕地盐碱化成了农业生产的致命伤。粮食单产长期徘徊在一二百斤之间,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人们形容这里的景象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栽树树不活,种粮粮不长。”盐碱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多人弃家外流谋生。
引黄灌区下游的土地盐碱化,早已引起当地水利工作者的注意。水利部门同志向记者介绍说,几十年来,他们千方百计地进行研究和试验,探索根治盐碱改良土壤的科学途径。象整修渠道、挖沟排水、修筑台田、种稻洗盐、以灌代排,大水压碱等等,统统都试验过了。但是,这些措施只起到了扬汤止沸的作用,而没有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过高的地下水位始终降不下去,土地盐碱化仍在继续发展。
在六十年代中期,宁夏的水利科学工作者,参照国内外防治盐碱的经验,曾设想在银北一带采取电力机井抽排地下水的办法,根治土地盐碱化。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没能实现。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上述设想才被重新提到日程上来。以井排水,防治盐碱,是为了适应和利用“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自然规律而设想出来的。它的道理很简单。土地盐碱化既然是地下水位过高所引起,那么用电力机井抽排地下水,地表的盐分也就会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而下降。盐分下降了,土壤的碱性也就减弱了。宁夏的水利工作者,就是根据这个科学道理,于1977年开始,先后在石咀山市郊区和平罗、贺兰两县,开展了打井排水的试点研究工作。
记者在石咀山市郊区,清楚地看到电力机井抽排地下水的显著效果。这里是引黄灌区下游的末梢,共有耕地12.3万多亩,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盐碱的浸害。另外还有常年积水、连草都不长的盐碱荒滩8万多亩。从1977年开始,郊区水利局在盐碱化最严重的上营子生产大队,先后打了53眼机井,接着于1978和1979两年,在郊区全面铺开。到目前,全区共打机井千眼以上,每眼井可以控制150亩到200亩耕地。在这里举目四望,只见一座座小巧玲珑的井房,整齐地排列在广阔的田野上,机声隆隆,井口吐着清水,然后汇集在排水沟中,淙淙流去。水利工作者们坚持每年按季节统一抽水三次。全区地下水位已有明显的下降。1978年以前,除小块高地以外,地下水的埋深从来没有达到过一米,灌溉期中,有些地方在50厘米甚至20厘米深处,就可以见到积水。现在,地下水位下降最大的地方,已达到1.5米至2.2米左右。这类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72%。坑洼湖地基本上都干涸了,积水面积只剩下了百分之一二。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壤的含盐率也明显地减低了,1978年以前,每升土壤含盐约2至4克,现在已减少到一克以下。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再采取增施有机肥料、调换良种、科学管理、种树种草改变小气候等各项措施,全郊区的粮食产量出现了连年稳步上升的局面。1977年粮食总产只有3,472.4万斤,1981年上升到5,829.6万斤,比1977年增长67.9%。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吸引着几年前的外流者,他们陆续回来了。石咀山市郊区的自然景象也开始改观。过去是白茫茫一望无际,看不见村,找不见草;如今田成方,树成行,绿荫处处,牛羊成群。有一首歌谣在这里流传着:“挖深沟,筑台田,种稻洗盐都搞遍,不如把井钻。”这是对机井排水的赞扬,也是对防盐治碱工作的总结。
在参观访问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电力机井不仅可以排抽地下水,防治土壤盐碱化,还可以起到“以井补渠”的作用。银北地处引黄灌区下游,引水干渠往往不能及时送下水来,特别是黄河枯水季节,情况更为严重。比如,每年4月10日前后开始育秧,但是灌渠到4月底才能送水。又如,每年9至10月灌渠停水期间,也正是秋菜需水的季节。这时候,机井可以改排为灌,发挥井渠结合的作用,保证了农作物的适时用水。
机井排水的经济效果如何?凡去银北访问者,无不提到这个问题,记者在石咀山上营子生产大队,粗略地算了一笔帐:从1977年到1981年,这个大队一方面支出建井费和机井运转电费24万元(国家给予的水利事业补助费未计算在内),一方面全大队的粮食生产,4年净增237万斤,折合人民币38万元,收回全部投资,尚盈14万元。今后每眼机井至少还能使用七八 年。从长远看,机井排水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宁夏水利工作者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电力机井抽排地下水,是防治盐碱改良土壤的根本途径。目前,银北一带已有机井5,000余眼,控制耕地面积70多万亩,占应控面积的50%。今后除了加强现有机井的管理以外,还要继续打井5,000眼。到那时候,就基本上可以根据人们的意志,控制地下水的升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