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不要脑袋冲着酒缸——听相声偶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9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不要脑袋冲着酒缸
——听相声偶感
夏芒
生活里有笑声,但不是所有的笑声都美。大街上忽然落场雨,有人不慎滑倒,幸灾乐祸者嘻嘻而笑,这笑声就令人气,令人悲,令人鄙视。若有人自己也跟着笑,那就更加无聊。无聊是位贪馋汉,要靠庸俗低级趣味来充饥,吃得肚皮越膨胀越无聊。无聊症只有用高尚的美才能医。
剧场里有笑声,但也不是所有的笑声都美,那要看演员用什么引起观众的笑。机智、幽默、风趣,能引起健康的笑,笑得甜润,笑得舒畅,笑得昂扬。低级、庸俗、浅薄,也能引起一些人的笑,而没被引笑的人则感到这笑声里有股苦涩味,苦得心烦,苦得哭笑不得,因为从这里看到了艺术滑向下坡路。
相声,是群众最欢迎的一种艺术,是公认的笑的艺术。相声演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尊重,他们是笑的使者。粉碎“四人帮”以后,相声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产生了不少的好节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愉快的笑声。相声的效果就是要引人发笑,笑消失在深沉的思索里。但是,为了追求廉价的笑的效果,故意地过多地只想逗笑,忘记了艺术,忘记了艺术的美,就不好了。这正是近来群众对某些相声演出表示不满的原因。
相声是笑的艺术,正需要严肃的创作和演出态度来完成,或者说,笑的艺术是由严肃规定了它笑的特性和范围的。丢掉了严肃,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在台上作怪模怪样,即所谓“出洋相”,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互相讨便宜,拿肉麻当有趣——恶趣,撂“臭包袱”,语言的不干不净,等等。这些格调不高的台风,正是旧相声为迎合当时的某些听众所形成的糟粕,早在解放初期的艺术改革中就被抛弃了,而现在又被一些演员自觉不自觉地捡回来。艺术的倒退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不谐调,因此,群众对近来的一些相声不满意是很自然的。
相声的特点和功能,主要是讽刺——当然还有别的,此处暂且不说。讽刺不是心狭量小的挖苦,不是耍贫嘴的油腔滑调,而是体现了表演者政治的热情,道德的高尚,艺术的真诚,趣味的健康。忽视了这些,为笑而笑,反而把应该讽刺的现象淡化了。比如,让一个醉汉套用优美的《洪湖赤卫队》的曲调,唱什么:“娘啊,儿死后,你要将儿埋在酿酒厂,让儿的脑袋冲着酒缸”。不仅伤害了另一种艺术,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把醉汉的身价抬高了。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嗜酒,“杜康酿酒刘伶醉”,说的就是他。此人出门时让人带着掘土工具,说:“死便葬我”。然而,他还没放达到想脑袋冲着酒缸而埋。相声里的醉汉既非才子也非名士,喝醉了只有一股酒臭气,抒情歌曲一唱,竟比刘伶还显得放达,这是歌颂呢,还是讽刺呢?演出者恐怕也解说不清。用连自己也解说不清的笑料逗台下发笑,这笑里包含的大概是糊里糊涂吧。
艺术欣赏不能强迫,但也只有用真正的艺术才能真正把人吸引住。观众的趣味各种各样,相声的演出总不能使各种要求都满足,适应健康的,不迎合而且要改变不健康的趣味,主动权完全操在演出者手里。迎合现实生活中泛滥成灾的庸俗习气,那是自我人格的降低。某些低格调的相声表演,似应“到此止步”了,再往前迈,本身就可能成为讽刺艺术的对象。——固然相声很少讽刺说相声的,正如漫画很少讽刺漫画家一样,但是,我想,各种讽刺艺术除了“一致对外”之外,为了自身的发展,彼此之间互相监督,善意地讽刺讽刺,也未尝不可。
为了相声艺术的健康发展干杯!——但不要“脑袋冲着酒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