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于无常中见常态”——迪伦马特和《贵妇还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09
第7版()
专栏:

“于无常中见常态”
——迪伦马特和《贵妇还乡》
何亮亮
故事发生在欧洲中部的小城居伦:这里经济濒临破产,居民生活日益贫困,前景一片黯淡。出生在该地的“世界上最有钱的女人”克莱尔从美国回乡访问。她愿捐赠10亿巨款以使小城复兴。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处死商人伊尔,他多年前是她的情人,后来把她抛弃,使她沦为妓女。起先市长“以人道主义的名义”拒绝了女富翁的提议。然而,居伦人经不住金圆的诱惑,终于在全市大会上一致赞成接受克莱尔的赠款,当然,他们声称“这决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主持公道”。在众目睽睽之下,伊尔就这样死于被克莱尔收买的运动员之手。
这就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三幕话剧《贵妇还乡》的梗概。最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这部寓意深刻的名剧搬上首都舞台。它那奇妙的情节,漫画般的场景,富于哲理和令人捧腹的台词,都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入木三分的抨击。
对于作为小说家的迪伦马特,中国不少读者并不陌生。六十年代初,他的中篇小说《抛锚》被译成中文;1978年以来,《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诺言》、《怀疑》、《希腊男人寻找希腊女人》又相继和中国读者见面。但是,迪伦马特之享有世界声誉,更多地是由于其剧作。1921年他出生于瑞士伯尔尼,从26岁起专门从事创作,迄今已有剧本30余种。迪伦马特认为:由于现代西方世界不再具有罪与罚的标准,社会现实已是如此不合理,一切都变得十分荒谬,只有使人笑中含泪的悲喜剧才能加以表现。因此,他在创作实践中贯彻了这一理论。1956年写的《贵妇还乡》和1962年写的《物理学家》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相继在欧美各国上演。作者曾先后获得西德的席勒奖金、法国的莫里哀戏剧奖和瑞士伯尔尼的文学奖。有的西方评论家甚至认为,迪伦马特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将象阿里斯托芬、易卜生和肖伯纳一样重要。
作为迪伦马特的代表作之一的《贵妇还乡》,充分体现了“悲喜剧”的特色。谁曾见过整个城市的居民被金钱收买?谁能相信在文明社会中一个公民会在大庭广众之前被谋杀而无人过问?可是,剧情的发展却使观众陷入深思:这一切并非作者的离奇想象,在冷嘲热讽的后面,正蕴藏着作家对资本的揭露和抨击。在迪伦马特笔下,克莱尔不正是资本的化身、罪恶的象征吗?正是在资本的淫威下,被众多美好词汇描绘得脉脉含情的良心、道德之类都异化了。舞台上那种看来荒诞不经的场面,正是荒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映。迪伦马特的中篇小说《抛锚》中有一句话:“于无常中见常态”,正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贵妇还乡》的线索,而且也正是他的“悲喜剧”所富有的艺术特色。
迪伦马特的成功之作,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语言都简洁洗练,富于哲理,令人读后掩卷深思,会心处甚至使你拍案叫绝。这位瑞士作家又被称为“令人不舒服的迪伦马特”,原因何在?看了《贵妇还乡》,人们是不难得出恰当的结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