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开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1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进一步开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董辅礽
自从去年于光远同志发起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展研究以来,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的讨论是有成绩的。
赵紫阳同志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这对我们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十条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在我看来,主要有四个转变。这就是:(1)从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到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的转变;(2)从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到平衡的发展战略的转变;(3)从闭关自守的发展战略到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的转变;(4)从粗放为主的发展战略到集约为主的发展战略的转变。
如果上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四个主要方面的转变的概括是大致可以的,那末,结合十条方针,其中每一个方面的转变,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就第一个方面的转变来说,以增长的高速度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起过好的作用,也产生过许多弊端,这是大家都看到的。转向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避免这些弊端,使人民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人民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逐步满足。为了更好地实行这种转变,首先要研究人民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不单是由人的生理要求决定的,而且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基本需要包括些什么内容,还不很清楚。不管怎样划分,要根据我国的生产水平、民族习惯和历史传统、社会生产关系等因素,确定基本需要的内容及其在各个阶段所能够达到和应该达到的水平。要确定基本需要,还要开展对我国消费模式的研究。消费的模式问题,依我看,应该主要包括消费的水平、消费的构成和消费的方式三个方面。我们在研究消费模式中,要研究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怎样才能使人民的基本需要得到最好的满足,以便指导人民的消费和生产。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经济的增长速度转变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是要使社会生产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的需要有近期的和长远的。我们显然不能只考虑近期的而忽视长远的,或者反过来。所以,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发生转变以后,仍然存在着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如何妥善安排的问题。但是,由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变化,对问题的考虑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不同了,这样就会有新的结论。
再就第二个方面的转变来说,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是我们长期实行的,这种发展战略在我国取得过成功,但也有不少弊病。平衡的发展战略当然不是说各部门要等速发展,没有重点。今后也不排斥在一段时间内通过重点发展某个部门来带动其他部门发展的情况。但这同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仍有区别。
在实行平衡的发展战略中,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问题仍旧是一个没有研究得很清楚的问题。过去那种长期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造成很大的不良后果。目前,实行经济调整,就同这密切相关。在调整中,重工业生产的增长放慢了。那末,在比例关系协调后是否仍然应该使重工业优先增长呢?如果在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技术进步下仍是这样,那末,从平衡的发展战略来考虑,重工业的优先增长应该同其他部门的发展如何结合好,才不致重新回到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去,还是值得研究的。
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人口的原因,长期以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农业中潜在的过剩人口问题,同城市中青年待业问题相比,从长远看是更重要和更难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应该是在农业人口逐渐转向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基础上的平衡发展。没有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是不能根本改变的。怎样实现这种转移,是一项严重的课题。
农业本身也有一个从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到平衡的发展战略转变的问题。从重点突出发展粮食的发展战略转变到农业全面的平衡发展战略,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粮食生产对农业的全面平衡发展起着限制的作用。我们目前遇到经济作物稍有发展,粮食面积就不适当减少的问题,不过是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这种情况而已。看来,要在农业中实行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再讲第三方面的转变的问题。闭关自守的含意是大体清楚的。对外开放的含意则只能说部分清楚,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我想,至少在最近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还只能从相当有限的意义上来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同一些国家的外向发展战略虽有某些共同的地方,但应该说还存在很大差异。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各自的利弊是比较清楚的。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中,这种对外开放是逐步走上外向发展,还是始终保持内向发展的基础呢?是否存在介乎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之间的发展战略呢?
我们实行的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同一些国家实行的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要逐步地用加工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我们要发展加工品的出口,这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否用以逐步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呢?我们应该把初级产品的出口放在什么地位?我们的出口产品是否长期应以劳动密集的产品为主,还是也应该象某些国家那样,逐步向资金密集、技能密集、知识密集的产品方向过渡呢?
我们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长期奉行的是为买而卖的政策,出口和进口是为了互通有无。在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外贸中是否仍限于互通有无呢?是否应该向着为卖而买、进口是为了出口的方向发展呢?
国内市场对外开放到什么程度,也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保护国内生产的问题。既然实行对外开放,那末是否应继续奉行“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就少进口或不进口”的原则,还是逐渐转向奉行“凡是国内生产不合算的就进口”的原则呢?或者奉行某种介乎二者之间的原则呢?这涉及到对国内生产的保护是否应该有个限度的问题。如果保护应有限度,这个限度何在?
最后,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粗放发展的特征。十条建设方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意味着逐步向集约为主的发展战略转变。这是发展途径的着重点的转变。粗放的发展和集约的发展总是结合进行的,难以截然分开。粗放的发展始终是不可缺少的,但确实又必须逐步向集约为主的发展战略转变。实行这个转变有许多困难,劳动就业是其中之一。依我看,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增加新的生产资料,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是,在近期内,因为每个劳动力的资金装备率高,却又会限制劳动力的更多就业。粗放的发展正好相反。所以,从粗放为主的发展战略到集约为主的发展战略,只能逐步实行,需要有一个长的过程,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个粗放的发展和集约的发展如何结合得好的问题。同时,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也必须循序渐进,为此,要研究技术政策的选择问题。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研究规模经济,找出各行各业企业的最优规模,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是一个我们研究得很弱的问题。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这就是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问题。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地进行上述转变,必须相应地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因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有相应的经济体制同它相适应,并保证其实行。
例如,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比较适合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因为在这种体制下便于把有限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力量集中地用于重点突出发展的部门,而分权的经济体制则不便于这样做。又如,我们实行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要求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得消费品的生产,能够在统一计划下利用市场的作用,更灵敏地对人民的需要的变化作出反应。这样,在计划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商业体制等方面都要作出相应的改革。又如,在实行以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以粗放为主的发展战略的情况下,价值规律的要求往往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为了达到高的增长速度,常常不计经济效果。在逐步转向以集约为主的发展战略时,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突出起来,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价值规律在促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劳动中的作用,而要使价值规律能发挥这种作用,则需要有相应的经济体制。最后,在实行闭关自守的发展战略时,国际竞争被拒于国门之外,国内的生产和流通无需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原有经济体制还显不出多大问题。在实行对外开放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或多或少地被引进来了,尽管目前我国对外开放还只是开始,还很有限,但已暴露出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不适应对外开放的。所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不能不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认真考虑进去。
(摘自《经济学文摘》1982年第4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