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风过芦洋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3
第4版()
专栏:通讯

风过芦洋埔
本报记者 黄际昌
东海起风了!海坛岛的上空狂风怒号,乌云翻动。上千条绿色林带打着唿哨,树叶簌簌地响,象发出联防警报。
风刮得正紧,我们从县城赶到芦洋埔——这是福建省平潭县的主岛上的一个著名风口。今天的风力不小,有七级!看去地面上沙不飞,石不走,曾大娘门前那只麻花公鸡还在安详地踱步觅食。幼儿园里四十几个娃娃在听阿姨讲故事,个个睁大眼睛,津津咂味,谁也不去理睬那高天的风。
“要是二十年前你来采访,赶上这风天,不会这么安宁”,芦洋农场的林成财对我说:“我家屋就被大风沙埋过。”听完这话,我抽了口冷气。
老林家住在农场南的黄土墩。1947年的一个傍晚,飓风从北面海口登陆,冲冠山,掠昆湖,直逼芦洋埔。第二天清早,他开门一看:朝西的门口堆起一米多高的沙丘,从北到南横亘着200米长50米宽的沙带!沙粒从屋顶瓦缝掉下来,盛半碗饭就撒了一层“胡椒”,一家人只好端起碗躲进蚊帐去吃,可是蚊帐顶昨夜覆落几层沙了……。那年月,芦洋人闻风丧胆,谈沙色变。
清朝乾隆十四年,这里有过“一夜狂风起,埋覆十八村”的悲剧。我们来到“十八村”之一的旧址。这二十来亩的废圩,取名“红妹垱”,为的是纪念一位有心治沙的女子。她叫红妹,原先住在海岛北端的苏沃村,因逃避匪患才迁到这废圩上,搭起一间简易的矮屋。她希望在沙埋一村的地面,重新点燃灶火,过过舒坦的日子。她带着两个子女,同风沙斗了两年,势孤力单,无济于事,只好熄灭最后一堆灶火,走了。
是谁把“红妹”治沙的理想变为现实?六十年代初,平潭县委书记白怀成,从海南岛带回第一批木麻黄树种,亲自栽活四棵树,并率领机关干部和群众一起造林治沙抗风。全县人民年复一年,植树不止,如今,已造林13万多亩,设置林带1,000多条,总长600多里,几乎同本县住人岛屿的海岸线长度相等。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0.3%提高到26.7%,初步形成防护体系,成为福建省绿化海岛的一面旗帜。五十年代初,岛上巧妇难为“无柴之炊”,每年要从外县买进80万担烧柴,近年来许多社队和农户已做到烧柴自给有余。芦洋埔过去一年只能种一季地瓜,亩产200斤;现在一年种地瓜亩产2,000斤,还可以种一茬小麦或萝卜。芦洋农场去年拿出70%的沙地种花生,总产110万斤,粮食也丰收。
如今,芦洋埔人再也不怕沙了。临别芦洋,农场干部老林把一捧晶莹洁白的细沙装进小纸袋,交给我们:“拿去给识宝的行家鉴赏吧,这沙的含硅量很高,一吨沙的价值不低于一吨白糖呵”。我们参观了平潭标准沙厂,国家建材部门已正式批准,在平潭定点生产标准沙,作为检验全国水泥标号的基准材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