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丰富多采的小商品——泉州市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4
第2版()
专栏:

丰富多采的小商品——泉州市场见闻
福建省泉州市——这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的城市,现在仍然能感受到它的经商艺术。这里不仅商店多,而且大部分商店的商品陈设都比较讲究:既整齐美观,又注意突出各种商品的特色。庄府巷附近的一家小百货店,不到五平方米的地方,经营着数百种商品。柜台里摆着各种日用百货,柜台上拉着一根绳,悬挂着彩蛋等小玩意,各式服装、各种新式提包沿墙整齐地挂着,墙柱上插着各色的塑料花、人造涤纶花,配着闪闪烁烁的小彩灯,真可以称得上是琳琅满目。
泉州人的经营艺术还表现在他们十分重视小商品的买卖上。水晶拖鞋、贴花泡沫拖鞋、木板拖鞋,型号齐全。爱打扮的姑娘们喜欢的闪光耀目的有机玻璃发卡,农村老太太用的铜发卡,适合侨乡的珠红翠绿的小首饰,搔痒用的木制“不求人”,农村需要的箱柜门橱上的铜装饰,品种之多,数不胜数。总之,最时髦的和最老式的小商品,在这里都能够买到。
泉州的小商品丰富,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国营商业大力组织货源,地方工业努力生产适合当地群众需要的商品,个体劳动者填空补缺,源头众多,汇集到市场上就丰富多采了。
泉州百货采购供应站的同志,不嫌小商品麻烦,从满足群众的需要出发,专门成立了小百货批发部,积极地向外组织货源,主动协助地方工业发展地方产品,开辟小商品的广阔来源。有的小商品往往生产的批量小,大厂不愿生产。泉州的街道工厂根据自己转产灵活的长处,却比较注意生产这些商品。市街道工业局的一位同志介绍,以前这里饭馆喜欢使用一种锻打的炒锅,生产时用人工锤打,比较费事,合作化时期就没有人生产这种炒锅了。现在集体和个体的饮食店大量发展,很需要这种炒锅,大厂嫌麻烦,不生产,街道的小生产组就敲敲打打,重新恢复了这种锅的生产,满足了需要。象这类填空补缺的小商品,在泉州街上随处可见,如小煤油灯、煤气灯罩、菜刀把、做鞋用的锥子把、烧火作饭用的铁钩铁杆等,这些都是泉州街道工业工厂的产品。目前泉州的街道工业发展较快,已有塑料、美工陶瓷、纸品、竹木制品、小五金等14个行业,产品的花色品种上千,成为泉州小商品市场的强大后盾。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来往华侨多,外来的商品多。本地小商品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创新更代,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泉州的百货商店几乎都摆着一种漂亮的钱包,上面嵌着珠光闪闪的塑料珠,色彩艳丽,十分精巧。这是满堂红皮塑厂的新产品,在省外的展销会上,深受女同志的欢迎。现在该厂生产的钱包,已由最初的三个规格发展到30多个花色品种。
王一平 余杰 孙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