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切实关心经营得法——徐州是怎样解决吃菜问题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4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切实关心经营得法——徐州是怎样解决吃菜问题的
这两年徐州人吃菜不发愁了。一是有菜吃了,二是到了什么季节就可以吃到什么菜了。
解放初期的徐州,二、三十万人口,曾度过“糠菜半年粮”贫苦生活的人民,过春节能吃上几顿萝卜馅包子或饺子就满足了。如今徐州的人口达到75万,人们过春节吃饺子要韭黄肉馅的,平时吃菜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讲求质量和品种。但是,徐州郊区菜田不过2.2万亩,就是说30多个城市人口平均占有一亩菜田,一个菜农供25个城市人口吃菜。
徐州是怎样解决吃菜问题的呢?
阳春三月,在徐州市南郊云龙湖的大堤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南面是一片水面,碧波荡漾;北面是一片起伏的塑料大棚,象海涛翻滚。大棚里长着水灵灵的芹菜,鲜嫩鲜嫩的黄瓜,核桃大小的西红柿。这一片菜田足有3,000亩,北面挨近市区,南面靠近云龙湖,在这里盖宿舍,建工厂,无疑都是最理想的好地方。但是徐州市两年以前就下了“死命令”:任何机关或单位都不准占用这里的一寸土地。象这样的“禁区”在徐州市共有13块。最近,狮子山大队在一块老菜田上建起一座砖窑,市委知道后,派人去说服和动员他们把窑建在别处,恢复了菜田。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要建设一部分新菜田。过去,徐州市的污水和清水混流,对菜田污染严重,前两年修了一条排水沟,专门排泄流向新菜田的污水,水变清了。去年,又在新菜田里打机井40多眼,在干旱无雨的夏天新菜田还是获得了丰收。为了使新菜区的群众学会种菜技术,市政府从老菜区请来不少专家到新菜区作技术指导。过去说“粮田变菜田,三年不赚钱”,而徐州市的新菜田第二年就盈利了。
做到按照节令吃上新鲜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善于错开茬口,实行计划种植。就以徐州的芹菜来说,在东北各省是很有名的,东北人过“五一”吃饺子,要放一些芹菜做馅。今年4月初,当全国蔬菜商品交流会在徐州召开的时候,几百万斤芹菜正从铁路源源运出去。菜田里,还长着各种各样的芹菜,有的即可收割,有的半尺高,有的一寸高,有的刚出土,就这样,徐州人可以一年四季都有芹菜吃。菜田里的西红柿也是大小不一,有的4月底上市,有的5月初上市,有的要到6月才能上市。由于精心安排,两年来徐州的蔬菜上市量没有大起大落,烂菜情形也不多。
为了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徐州还根据市场的需要,有计划地对菜农实行合理的补贴,引导菜农自觉地关心市场供应,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徐州搞菜既强调自力更生,又不放松外援,既注意搞好生产,又注意搞好调拨。1978年以前,徐州的大白菜、萝卜每年从外地调进1,000万斤左右,国家补贴40万元。1979年,徐州市扩大了大白菜和萝卜的种植,对菜农实行加价补贴,一季下来,这两种菜增产1,720万斤,国家少补15万元,菜农多得15万元,从那以后,大白菜、萝卜逐年做到自给。
中共徐州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关心居民的菜篮子,过问市场的经营和管理,不少同志可称得上是蔬菜内行。
《徐州报》记者 张立人 任愚颖
本报记者 吴元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