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假冒姓名的“谢启”——杨致焕先生的悲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4
第3版()
专栏:

假冒姓名的“谢启”
——杨致焕先生的悲剧
今年3月12日台湾《中央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谢启”。致谢人是孝男:杨忠镇、杨忠业;孝女:杨全贞。他们的父亲、台湾立法委员杨致焕于2月13日在台北去世之后,蒋经国和谢东闵曾“题颁挽额”。对此,杨忠镇、杨忠业、杨全贞兄妹联名登报表示致谢。这则本来十分庄重的“谢启”,却令人啼笑皆非。
且不说杨忠镇四十多年前已在上海郊区的一次战役中阵亡,他只能和老父在九泉相会。而奇怪的是,现在大陆的杨致焕先生的子女杨忠业、杨全贞至《中央日报》发表这则“谢启”时,尚不知其父在台湾去世的消息,他们“谢”从何来?“启”从何讲?这岂不成了一场恶作剧吗?
1979年4月13日的《中央日报》有一条消息:九十岁的台湾立法委员杨致焕先生二十年来一直多病,因亲人均在大陆,只好由四十多年前的学生赵李树范侍奉汤药。读罢这则新闻,我手中的报纸久久放不下,心情无限凄凉。我决意查找杨先生在大陆的亲人,把这则消息转告他们。杨致焕先生原籍黑龙江省富裕县杨家屯。在这里,我见到了杨先生的许多亲属。他唯一在世的儿子杨忠业在天津退休后也来这里小住。当我把杨老先生病危的消息告诉杨忠业后,这位年过花甲的人失声痛哭了一场。他看着骨瘦如柴的父亲倚在床上的照片,哽咽地说:“父亲已是90高龄的人了,一个人在台湾,又身患重病,做子女的不能送一茶一饭,实在让人痛心呵!”他还曾询问,想办法把父亲接回大陆来,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怕只让他一个人去台湾侍奉老父也行。我把见到杨忠业的情景写成访问记,登在香港《文汇报》上,题名为《可怜台湾飘零骨 犹是龙江梦里人》,该报按语说:“杨致焕是朝不保夕,行将就木的古稀老人,蒋经国先生和台湾当局能不能有这个气量,关怀一下这位老‘立委’,在他未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让他回故乡和子女团聚;或者让他的亲属来台湾看望和侍奉杨老,尽人子的最后一点孝道呢?”
然而,三年过去了。体弱多病的杨老先生又苦撑了三年,但他终于抵不住疾病的折磨,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可怜他至终也未看到亲生子女一眼。而在这三年时间里,杨忠业、杨全贞连一封告慰父亲的书信都投寄不到老人的身边,只能梦中相见。这不是杨家父子的终生遗憾吗?更为遗憾的是,杨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女始终不知父亡的讯息,直到《中央日报》发表他们“写”的“谢启”后,才得悉这一噩耗。
杨忠业曾告诉我,三十多年前他和父亲在沈阳话别时,父亲一再嘱咐他,说他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如果他不在人世那天,千万把他的遗骨埋在家乡。还再三叮咛不要把他埋在老坟山,他喜欢西边长岗子那块地。这些年来,杨忠业一直记着这件事。母亲去世十四年,遗骨一直没有下葬,就是等着和父亲合葬在长岗子。
试问台湾当局,杨致焕生不能回大陆,死后能否让他的遗骨回到故里,在九泉之下和妻子团聚。这样,上可告慰杨老先生夫妇,下可抚慰杨家子女。如果此事真的如愿,那时杨忠业和杨全贞倒要真的感谢蒋经国先生,他们定会在《中央日报》发表一则真正的谢启。
王毅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