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沙海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4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沙海新貌
陈淀国
大半初到西北边陲的人,“沙”在脑海中都要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区域后,火车几乎全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吃力地奔驰,看到的是沙,听到的是沙,“沙”成了旅伴们谈论的中心话题。
坐在身边的“老新疆”,又绘声绘色地讲起:从前,这里有个被称为“金盆盆”的地方,粮丰畜旺,水足林茂,可是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连年混战,树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狂风袭来,卷起沙砾,吹断禾苗,剥蚀土壤,埋没房屋,堵塞渠道……一下子变成了面积达几千亩的“沙盆盆”,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讨饭,正如当时一首流传的民谣所说那样:无风满地沙,有风不见家,小风吹来填坎井,大风过后埋掉家,背着儿女去逃荒,饿死戈壁喂狼鸦……沙,不能不在人们的心灵里,留下几分不可言状的恐惧。
可是,一到吐鲁番,这个曾经吹翻过火车皮的著名百里风区的风口,展现在眼前的却是满街的树木,满街的水果,满街的蔬菜……开始那种隐隐作痛的忧虑,早已烟消云散。特别是参观了那位“老新疆”讲的“沙盆盆”后,更是令人欣慰、鼓舞。它,就在城郊几公里远的五星公社一带。来到这里,如同置身于江南水乡一样,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青杨,一行行枝叶茂密的沙枣、桑树,筑起了一道道宽阔整齐的绿色长城。浓郁的树荫旁,金葵垂首,葡萄满架,一人多高的长绒棉盛开着朵朵银花。从坎儿井流出的渠水,是那么清凉,那么干净,我情不自禁地捧起几捧,痛痛快快地洗起汗渍渍的脸来……这浩瀚无垠的“死亡之海”,居然变成了生命的海、绿色的海。无缰野马般的大沙漠,也被戴上了笼头、备上了金鞍,为勤劳的各族人民捧献出大量丰硕的果实。这不是大自然的宽宏,更不是“救世主”的恩赐,只要听一听这两个惊人的数字:植树500多万棵,成林300余公里,便不难理解人、翻身解放了的主人的胸怀、魄力及其真正的含意!
更令人深思的是,公社在向凶恶的沙海展开搏斗时,特意留下两个方圆几百米的大沙丘。远远望去,就象两峰驯顺的金驼,安详地卧在茫茫的绿洲之上。它除了可供后人作为“历史的镜子”起到生动的教育作用外,这里还成了两座别致经济的“疗养院”。我们到时,虽然已是仲秋季节,然而还有三个来自阿克苏、喀什的关节炎患者,顶着烈日,赤胸裸背,卧在沙丘顶部,专心致志地进行“沙疗”。据说,每逢7、8月间,此地犹如盛夏的海滨一般,男女老少,数以千计的人儿,来自新疆、来自祖国各地。到了夜晚,座座帐篷,点点篝火,声声欢歌,阵阵笑语,整个沙丘四周顿时变成沸腾的乐园……
站在这里,望着眼前的沙山,望着无际的绿洲,会使你由衷地感到:人,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宝贵的,无论任何艰难险阻,都将被踩在脚下,听凭调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