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乡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4
第8版()
专栏:

乡思
冯亦代
读了王力的《怀念赵元任先生》,使我想起前些日子女歌唱家邹德华寄来纽约《华侨日报》的一份剪报,刊有郑源先生写的一篇《心韵之翼》,是记德华在波士顿演唱会情况的。其中说到德华唱毕赵元任创作的《卖布谣》后,当时在场的赵先生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向演唱者鼓掌作贺,随即用无锡方言又把原曲高唱了一遍,也许这是他最后的即席演唱吧。当然他的歌声,立时哄动了全场。这是一次极不经见的插曲,真为德华得到赵先生的厚爱感到高兴。
我曾经在电视和广播里看到和听见过赵先生用无锡话唱《卖布谣》,每次听时总有一种凄然之感。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原该在祖国的怀抱里安度晚年,却须长年寄身异国,只能在歌声里回忆他的似水流年;而对生我养我的故土倒成了客居。心头怀乡的滋味,除了在童稚熟悉的叫卖声里追索,又有什么地方才能重获呢?
这一音乐会命名为“心韵之翼”,也是寓意深远的。那晚的听众是波士顿的侨胞,他们听说国内多处水患,都想竭尽自己力之所及,为祖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而邹德华演唱的节目,除了《茶花女》《浮士德》等三首外,全部都是祖国的歌曲。从《我爱梅园梅》到《我住长江头》,从《铁蹄下的歌女》、《绣荷包》到《晚会圆舞曲》等等。林蔼玲女士的钢琴独奏,曲调也排得好,有《夕阳箫鼓》、《松花江上》和《凤阳花鼓》。郑源先生的文章,正道出了这些“心韵”所勾起听众的“心潮”,他说:“这次表演的节目极受听众的欢迎。在时代背景上含有今昔的深度,听众们神随歌声,时而倘佯在梅园中缅怀先哲,时而又置身于往昔祖国艰苦的时代,心头复燃起抗战的怒火。在空间里描绘出一幅宽广的眼界,听众们悲伤地离开了松花江上,又悒郁地到了扬子江头。人人乘坐着婉转的歌翼,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飞临奇峰纵横的西南,又展翅到了风沙无垠的大西北,翱翔着、遨游着祖国雄壮辽阔的山河。”
接着他评论了两位艺术家,说她们“演技纯熟精练,表演上又有丰富的感情,加之她们多次合作,节奏完美。邹女士在声乐和歌剧表演艺术上久有贯通中西的造诣。”但他在赞美演出之余,不免有些辛酸。“节目上的曲子,那一段不曾被人万听千唱?但由于一位有精湛造诣的歌唱家演出,就会那么生动、深切、感人!尤其对于我们旅居国外的听众们,真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仅仅是次艺术享受吗?我黯然。
从东半球到西半球,真是巡天万里,如今只要一上飞机,不过一日的路程,但要每个侨胞都回国一行,也非易事。因此乘“心韵之翼”,飞翔于祖国的天空,对海外游子岂止于艺术享受,更多的,我想,该是那回肠九曲的乡思。旅人们感谢德华的歌声,而我们也感谢她把祖国远怀海外游子的赤忱,带给他们一夕的思念。难怪赵元任先生在听罢一曲《卖布谣》,要站起身来用他幼时熟稔的乡音,高歌一曲。这固是一桩韵事,遗憾的是赵先生终于没有实现定居故土的宏愿,我们也实难不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