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中坦友谊之歌——记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在京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5
第7版()
专栏:

中坦友谊之歌
——记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在京演出
本报记者 徐德文 顾玉清
“坦、中人民的诚挚友谊……由来已久,我们要巩固它,我们要继承它,坦、中友谊万岁!……”这是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5月12、13日晚在北京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坦、中友谊之歌》的歌词。它象一束鲜花,引起观众对中、坦友谊的美好的回忆与憧憬。
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是根据中、坦两国文化友好协定来我国访问的。它演出的十多个节目反映了坦桑尼亚人民炽热的生活和斗争,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非洲的特色。流行于坦桑尼亚姆万扎地区著名的《布戈博戈博舞》,以其急速豪放的舞步、明快的节奏、粗犷的动作表现出坦桑尼亚人民欢庆丰收的情景。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上的传统舞蹈《姆塞维舞》展现出另一幅情景:一群腰束兽皮、手执钢叉的男女渔民,随着鼓点节奏,时而如雄狮般腾空跃起,时而好似搏击浪花的海鹰不停地挥动双臂追风逐浪……。那独特的演技和刚柔相济的动作,把划船、打鱼的场面表现得既夸张又逼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欢庆非洲解放斗争的胜利》的歌舞里,演员们以矫健的舞姿,不停地振臂高歌“祖国啊!祖国!独立的旗帜在飘扬……非洲是我们的大陆,我们还要战斗,直到非洲最后一个国家解放”,反映出坦桑尼亚人民酷爱自由和对还在受压迫的纳米比亚、阿扎尼亚兄弟的同情和支持。
“没有鼓就没有舞”,每个舞蹈节目都以鼓伴奏,这是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的演出特点之一。鼓手们运用各种姿势、各个部位在大小不同的鼓上翻飞拍击出复杂的舞蹈节奏。坦桑尼亚人民不仅用鼓来指导舞蹈,激励人心,而且还用它传递信息。鼓,在坦桑尼亚人民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团长姆布霍尼在谈到坦桑尼亚舞蹈时说:“我们的舞蹈来源于人民生活。它是由部落的、原始的传统舞蹈上升到今天的舞台化。舞蹈的动作保持了原来的特色,但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之成为团结全民族的文化。”
中国东方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在1978年曾应邀去坦桑尼亚访问,受到了坦桑尼亚同行们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东方歌舞团的演员汪永生回忆说,当时坦桑尼亚艺术家们曾手把手地教我们具有坦桑尼亚民族特色的《乌卡拉猎舞》,我们把它带回国内演出,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13日晚,当中国东方歌舞团登台表演这一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舞蹈时,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全体成员,以及台下观众长时间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坦桑尼亚国家文化艺术团团长姆布霍尼对记者说:我们为友谊而来。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坦中友谊已在两国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作为坦桑尼亚文艺团体,我们将进一步通过艺术形式为巩固和发展这种友谊尽一点微薄的力量。(附图片)
坦桑尼亚艺术家演出歌舞《欢庆非洲解放斗争的胜利》。
叶瑞福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