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莫强人拜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7
第8版()
专栏:

莫强人拜佛
张雨生
人民日报第八版登过一篇《佛并非福》,劝说青年人大可不必充当“善男信女”,跪在佛像脚下三磕九拜。诚然,学秋香求佳配,仿莺莺祈张生,故作多情,便想如愿,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青年人,有的也许无知,也许好奇,逢场作戏,无须深究了。但是,如今佛祖圣地,有些文化素养较高的管理干部,他们对拜佛者不但不劝阻,反而推波助澜,生着法子,诱人拜佛,强人拜佛,这就很不应该了,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逆。
去年秋天,我回到故乡黄梅,去游览禅宗五祖弘忍的遗址。初唐,弘忍集徒一千多,在此讲学,壮大了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都有记载。王实甫写“西厢”,曹雪芹著“红楼”,也没有忘记这位佛祖。丰厚的遗产,多情的山水,本应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然而,那里泛起的迷信烟雾,却很叫人扫兴。进山寺,照例先买门票。同时,旁边便有人提醒:“请买香纸”。我说我不拜佛,欣然而入。谁知大殿内还设一禁区,朱门虚掩,有人守门而坐。我以为还要买票,但看看旁人进出,才晓得此处单凭香纸通过。我向守门人解释,我是共产党员,又是解放军,不信佛,不拜佛,只进去看看塑像。他对我不屑一顾。“不烧香者不得入内!”我的几句解释,岂能打破管理所的规定?我坚信共产党人的信仰,他坚持他的“岗位责任”,我于是愤愤然败下阵来。
听朋友们讲,类似这种杀风景的事,在其它寺院也有所见。最精华的地方,常常挂着一把大锁,只为新时代的香客而开。甚至与佛无关,只沾点民间传说的地方,也围将起来,摆上香案。干这种事的人,兴趣当然不在香火,眼馋的只是金钱。一两角钱的香纸,卖五角、一元。六十年代初,我在黄梅一中念书时,校旁有古塔,塔下住着个老头。解放前他在塔内的空室供佛像,下挖一井,香客向井里投铜钱,可听到碰击的金属声。他说有真龙潜伏,那是打着了龙鳞,于是投钱者越来越多。实际上,是他在井里放了个铜脸盆。新社会改造好了这个老人,他便现身说法,教育青年学生破除迷信。想不到二十年后,有些同志倒不如那个老人,强人拜佛,索取钱财,无所顾忌。不食人间烟火的佛,如今倒要给这些人挣“奖金”,若真有灵,岂不要拍案而起?
我并非反对这些地方也可开辟些生财之道,但要不以污染社会风气作代价。“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刹古寺,风景好,文物佳,想生财,何愁没有文明的法子。我前些时去太原晋祠,看见游人欣赏古代侍女像之后,争购复制品,慷慨倾囊,颇不吝啬,这就很好。象五祖寺,历史悠久,山峻流响,吸引过柳宗元、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代代名流倾注笔墨,完全有条件学习这种办法搞出很有意义的纪念品。也可以请当地的书画家临摹写生,出卖字画。还可以建旅社,造酒亭。游人夜宿古寺,品酒山林,别有一番风味,多花几个钱,也心甘情愿。我希望,在遍布全国的名刹古寺中,这样的既文明又雅观的生意,能够更加繁荣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