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创业史》写作基地为何由富变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8
第1版()
专栏:

《创业史》写作基地为何由富变穷?
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懒散,责任制不落实。陕西省委已研究改变这个队面貌的具体办法
本报讯 本报记者卜昭文报道:作家柳青写作《创业史》的生活基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公社胜利大队第一生产队,解放初期由穷变富,十年浩劫期间由富变穷,至今仍然穷困。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看到反映这一情况的材料后,即走访这个生产队,和当年互助合作时的积极分子、《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以及其他一些社员长谈。群众回忆五十年代时说:那时人均口粮五六百斤,劳动日值最高达1.4元,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蛤蟆滩”上盖起了新村,名叫“兴隆坊”。这种兴隆局面持续到六十年代中期。“四清”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这个大队遭到巨大破坏。王家斌受到残酷斗争,弄得满身疾病,无法工作,当年和他一起搞互助合作的积极分子董炳汉也被赶下台。以后,由于干部懒散无力,只顾私利,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使这个队每况愈下,粮食产量锐减。中央关于在农村实行责任制的文件下达后,大家曾要求实行联产责任制,由于干部思想不通,未能落实。去年,王家斌到县委反映群众意见,县委让公社派人组织社员讨论,也没有落实。去冬今春有不少社员家里还缺粮。
马文瑞同志和当地党委一起研究了改变这个队面貌的具体办法,并给省委写了报告。省委要求全省农村各级党组织,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把一小批仍然比较困难的生产队的生产搞上去,促进农村大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长安县委已派干部到胜利大队,协助改选了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王家斌、董炳汉分别担任了大队党支部顾问与支部书记,实行了责任制。他们决心再创新业。
昔日冷冷清清的“蛤蟆滩”,又出现了大闹春耕的景象。一口刚打成的机井在哗哗地冒着水花,十多亩良种水稻秧苗已经露出新芽,麦子长势喜人,社员们怀着新的希望在责任田里忙碌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