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群山绿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8
第2版()
专栏:

群山绿遍
本报记者 田流
多年来,建瓯县因地制宜,坚持植树造林,精心经营,持之以恒,林业生产发展很快。现在,山山岭岭的杉木林、毛竹林郁郁葱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9%。
“今天要走远路了,吃饱一点。”吃早饭的时候,林业局长叶学荣同志提醒我。叶学荣四十多岁,在建瓯县已经工作二十多年。他中等身材,白净面孔,人很精干,五十年代后期在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就来建瓯县搞林业工作。我刚到福州时,曾听人说闽北地区是个绿色大金库,森林覆盖面积达63%,特别是建瓯县,林业发展更快,是福建省林业生产最好的县份之一。问他们为什么,朋友们回答,除了政策对头,党委重视以外,还因为有个懂行肯干的林业局长。
8点钟我们就出发了。汽车沿河旁公路疾驰。河滩上稻谷金黄,人们正在忙着收割丰收的稻谷。
“我们就这么一点点河滩地,”叶学荣向我介绍说:“全县总共只50万亩耕地,而山却有500多万亩哩。”
我抬头四望,前后左右都是山。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太行山地区工作,天天爬山越岭,对山又爱又恨,爱它给抗日军民提供了最好的开展游击战争的条件,恨它光秃秃的尽是大石头,使人民的生活很苦很穷。可是今天一看闽北的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美极了。山山郁郁葱葱,岭岭绿波翻滚,满山满岭都是高大的杉木林,茂密的毛竹林,真是群山绿遍。
从县城出发的时候,我曾有点担心:老远去看个林场,又要换得一身疲劳,现在倒愿意那个要去参观的林场离得我们更远些,好使我细细领略这林海的风光。
“这儿的山林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跑老远去看那个林场呢?”我问林业局长。
“那儿有代表性,十年动乱期间也坚持造林。”县委副书记叶光辉没等局长回答抢先说了,“我们县就是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林业生产才大发展起来的。”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这话一点不假。到了东游公社垱上大队——我们要访问的那个大队,看了他们的山林,才知道沿途那郁郁葱葱的林海,跟它比起来还真是差了一大截子呢!垱上大队的坡坡岭岭,从山脚到山腰,从山腰到山顶,不仅长满了茂密的林木,而且林相也非常整齐美观。看吧,这个山是高大的杉木林,那条沟是翠绿的毛竹林,平缓的山坡又被修成了条条水平梯田,梯田里栽植的是密密丛丛的茶叶树,山脚下还有果实累累的柑桔林。
“好整齐的山林!”我一面看那茂密的山林果园,一面不停地赞叹。
“这是多少年来摸索出来的办法,”叶学荣局长说,“根据山地具体情况,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这座山适宜种杉树就集中种杉树,这条沟适合栽毛竹就都栽毛竹,我们把这叫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植树造林。社队干部又根据他们那里的具体情况,把这叫做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地适树。”
“群众怎么说来着?”县委副书记叶光辉问林业局长。叶光辉和我一样,作了几十年的新闻记者,三年前才调来建瓯县作县委副书记的。看他那神气,分明又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癖好”在起作用,好象说,对记者别净说些“原则”、“方针”一类的“领导措施”,也要说点生动有趣的话和事儿啊!
“社员们把我们这些作法叫做……”叶学荣接口说,“叫做山头戴帽,山腰披袍,山脚穿靴。你看,是不是这样!”
经他这一说,再看那山山岭岭、坡坡沟沟,觉得更好看更美还不算,透过这茂密整齐的山林果园,我还看出了社员们的辛勤劳动、精心经营——这里面文章还真不少呢!
“为什么这些山林长得一般高?”我指着东山上一大片杉木林问叶学荣。那片杉木林起码有200亩,长的都是20多米高,大热水瓶那么粗——后来有人告诉我:胸径20厘米。
“这片林子是1965年栽的,两年前已开始间伐”,叶学荣说,“那边是1966年栽的,也可少量间伐了。”说着,他用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圆圈,又说,“坡坡岭岭,有的高些有的低些,是因为栽植的时间不同,才长成那个样的。”
“1965年栽的,才16年,树就长这么高了?”
“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好,最适合杉木生长,”叶学荣颇带自豪地告诉我,“土质好,你看脚下,都是黑油油的腐殖土壤;气候好,全年平均温度十八、九度,有300天左右的无霜期;雨量充沛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一千六、七百毫米。人说世界杉木中心在中国,中国杉木中心在福建,”他稍微停顿一下,一双有神的大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抑止不住那内心的自豪,满怀激情地说,“福建的杉木中心产区又在我们闽北。”
接着他详细给我介绍了全县林业生产的概况:全县总面积共635万亩,除耕地、村庄占110万亩外,516万多亩都是山坡,都适合造林,现在已造435万亩,其中郁闭成林的304万亩,年均每亩木材蓄积量是6.9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69%,全省是39.5%,全国只12%。他还告诉我,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很多社、队的山林都是速生丰产林,杉木二十几年就可成材……
“你到县城以前不是在我们南雅公社作过短暂的访问么?”最后,叶学荣同志问我,“它的伊村大队山场最好,15年树能长25.5米高,胸径18厘米,亩平均蓄积量36.8立方米。
“这个东游公社的垱上大队,同南雅公社的伊村大队比较,谁更好些?”
“当然是伊村大队,”老叶不假思索地说,“不过也不错,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按国家价格计算,全队山林木材蓄积量折价,全队4,000多社员,平均每人已经有5,000多元存在这绿色金库里了。”
“5,000元,年增长率7.3%,就是说每个社员光从林业的自然生长量中,就可以得到360多元的利息喽,对吗?”
“嗬,你的数学还真不错哩!”叶光辉同志说,“我给你说说,光算这个死账不行,林是娘,粮是儿,没有母亲,哪有儿子?这事叶学荣知道得最清楚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叶学荣告诉我们,1958年大炼钢铁一直到1964年,垱上大队共砍伐山林8,000多亩,使山脚下的200亩稻田,由每亩原来产400斤稻谷降到200斤;1965年开始造林,到1972年共造了6,000多亩,说来也怪,不但林业慢慢的有了些收入,山脚下那200亩稻田产量也逐年高起来,1972年竟平均亩产800斤,比1964年提高了三倍。
从垱上大队回来,我们又参观了桂林大队的柑桔园,大队干部告诉我,上年他们的桔园是大年,亩产400多斤,今年本来是小年,却比大年还大,每亩平均产柑桔500斤以上。
回县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垱上大队、桂林大队的事,在想他们的山林和果园,想着想着,慢慢地觉得还有几个问题需要闹清楚:
“解放时,建瓯县的森林面积是多少?”
“290万亩。”叶学荣回答。
“现在呢?”
“435万亩。”
“都是1965年后造的?”
“对,”叶局长说,“1964年前共造1,700亩,却砍了8,000亩,1965年后总计造林100多万亩,作到了砍
1栽1.5。”
“1965年后,正是十年动乱的年代,你们怎么反而把造林工作搞上去了呢?”
“1970年前后,那股风才吹到我们这里,”叶局长回忆说,“可我们1965年栽的树,开的茶园、果园,已经有收益了,稻田产量也有了大幅度回升,群众尝到甜头,照样年年植树造林。”
“没抓走资派?”
“抓,怎么不抓?!”叶光辉插言了,“可是抓的人不知谁是走资派,被抓的也不知道自己是走资派。”
“怎么回事?”
“叫社员开会社员就开会,叫社、队干部站在台上挨批就站在台上挨批,有人领着喊口号:打倒走资派!社员也就跟着喊:打倒走资派!一散会,社员就问干部:今天干什么?干部说,还是上山栽树。于是,社员们又跟着干部上山种树去了。就这样,他们把全县200多万亩林地,变成了现在的400多万亩”。
听了叶光辉的叙说,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怎么说好呢?尽管有人兴妖作怪,想把历史的车轮拉向倒转,人民,广大的干部和群众,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