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热爱农村的新农民 崇明县竖河公社初步建成教育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8
第3版()
专栏: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热爱农村的新农民
崇明县竖河公社初步建成教育网
上海市崇明县竖河公社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公社教育网。现在,全公社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小学十二所。公社有中心幼儿园,每个大队也办起了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94.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中学的流生不到1%。在基本上扫除文盲后,全公社为青壮年办起了13个业余中小学班、3个业余技术班。
不能忘了小朋友
过去竖河公社有的干部重生产,轻教育,“抓了粮棉油,忘了小朋友”,中小学的流生严重。1980年,公社党委组织干部联系实际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教育的文件。他们看到,本公社粮食生产,常年亩产徘徊在1,400斤上下,副业生产的路子也不多。有一次,党委书记沈辉祖带领社、队干部外出参观,看到人家发展“四白”(蘑菇、白木耳、长毛兔、珍珠),经济效益高,回来也想搞起来。但是,缺少懂技术知识的人,放在眼前的财路开辟不了。由此他们联想到一件事,1977年夏初多雨,全公社烂麦严重。可是,有两个生产队由于队长和生产骨干都是公社业余学校农技班的学员,他们运用学到的农业科学知识,防止了病害,保持了稳产。这正反两面的实例,使他们逐步体会到农业生产要搞上去,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政策要靠有文化的人才能正确执行;科学要靠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教育是基础,只有办好教育,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热爱农村的新一代农民,农村经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认识提高以后,公社党委经常开会讨论教育工作,并指定一名副书记分管教育工作,一名委员专门抓。
集体应当多拿点钱办教育
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社队集体也应当拿出点钱来办教育。但有的同志担心,这样做会被说成是“平调”,是“侵犯农民利益”。公社领导成员和社员代表会议、公社人代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大家认为:教育事业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国家、集体、社员都有责任办。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多,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点钱来资助教育事业,不仅是应该的,也是能办到的。公社决定从集体企业的利润中提取5%,用于公社的教育事业。近两年来,公社资助幼教14.5万元,职业教育5.5万元,业余教育7,200元,还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办工厂,用校办厂的利润来改善办学条件。
改变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
公社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留在农村,而学校却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考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需要,脱离农村实际,因此流生现象严重。针对这个情况,公社党委采取三条措施:一是动员流生复学,从实际出发,另外编班。二是社办企业招工用人要坚持文化考核,择优录用。三是改变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方法。在农基、物理等学科中,适当增加农村需要的内容,成立各种农业科技小组,开辟农业科技专栏,向学生介绍农、副业等各种知识。同时,把竖南民办中学改成职业中学。1980年8月招生94人,设农业、副业、钳工、卫生专业班,学制一年。1981年7月学生毕业离校后,有的当了水稻专线员、蘑菇专线员,有的当了公社织布厂、砖瓦厂的钳工,有的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搞家庭副业。1980年进职业学校读书有工分补贴,1981年规定要自费,报名的超过了1980年。实践证明,只要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农、副、工生产紧密结合,就不愁没有出路。
这个公社在基本完成了青壮年的扫盲任务以后,又继续进行业余文化技术教育,先后参加学习的有758人。1981年11月,成立了“文化技术业余培训中心站”,分批轮训全公社各企业中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为适应群众需要,业余中学还增设了服装裁剪和无线电修理技术课。严求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