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为台湾“乌龙”寻“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9
第4版()
专栏:

为台湾“乌龙”寻“根”
前些日子,我们来到福建武夷山区采访。在多次品尝了武夷名茶,看到了满山遍野的茶丛,听了茶农和茶叶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介绍以后,我们深切地感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大陆确实是不可分的。不仅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就是台湾的各种名产的“根”,也多半在大陆。台湾的重要出口产品——“乌龙茶”,就是其中的一种。
据了解,台湾茶叶的年产量大约为26,000吨左右。其中的上品就是“乌龙”,产在台湾南投县的“冻顶”乌龙尤为名贵。去年5月间,一位旅居美国的台湾同胞来武夷山参观时,曾带来一罐“冻顶”乌龙,茶罐上书明“冻顶”乌龙是“二百多年前,先人从福建武夷山移植乌龙茶到该地”的。据历史记载:除南投的“冻顶”外,台湾新竹、苗栗、台北等地的乌龙茶,也都是从福建武夷山区移植过去的。由于这些茶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同武夷山差不多,所以,所产茶叶的质量都很好。其实,不只是台湾乌龙茶的原产地在大陆,它的制作技术,同样来自大陆。
乌龙茶在台湾已经成为重要出口产品。大陆武夷山区乌龙茶的情形又怎样了呢?据崇安县茶叶局的邹锡藩同志介绍,武夷岩茶产区方圆不过120里。这里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日照、风速和温差咸宜,所以早在唐宋时候即为名茶产地。地处四曲的御茶园,是武夷岩茶悠久历史的见证。据史载:武夷茶在宋代开始成为贡品。元代皇族更把最好的茶园和茶丛据为己有,辟为御茶园。但是,历代统治阶级只知盘剥,不重生产,御茶园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废圮。1949年当地解放时,全县所剩茶园不足8,000亩,年产茶叶仅1,160担。一些名贵的茶丛几近绝种,茶农的生活十分贫困。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出大批款项、物资,扶植茶农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现在单是武夷风景区所处的崇安县,就有茶园33,000多亩,开采面积有两万多亩。去年,产乌龙茶8,350担。茶农的年平均收入1,000余元,茶叶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年来,武夷山区的茶叶不但产量大增,茶叶的品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和提高。为改进和提高武夷岩茶的品质,崇安县在武夷山五曲天游峰下设立了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试验场,并复垦了废御茶园,建立了茶叶标本园,也叫百茶园。
1980年,试验场和标本园先后培育了白鸡冠、水金龟、水仙、白牡丹、铁观音等名丛奇株40多种,共30,000多株,并于去年秋天开始移植。在国内外一向享有“岩茶王冠”盛誉的“大红袍”和
“肉桂”,也有不少发展。现在,武夷山区的各茶叶生产队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基地和标本园。走遍武夷山区,到处都能看到茶叶科学工作者的踪迹和成果。正如一位老茶农所说的,有朝一日,祖国的宝岛台湾和大陆实现和平统一,我们不但要请台湾同胞品尝上好的真正的武夷岩茶,还将把多年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他们,使大陆和台湾的“乌龙”在国际市场上共享更高的荣誉。
本报通讯员 杨瑞荣 许 伟
本报记者 刘国柱 穆 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