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台湾写实小说《她未成年》读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1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写实小说《她未成年》读后感
吴桢
从2月8日起,台湾《中国时报》用大量篇幅连载了一篇真实小说——《她未成年》。小说写的是一个台湾少女的个案实录。案主谢小环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然而在台湾那个社会环境里,她的父母为了生活,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暇给孩子一点乐趣和温暖;上学以后,又遇到一位可能有某种心理变态的女老师。女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她体罚,有时打她耳光,从上课一直打到下课。正当一般正常儿童在家庭、学校受父母、老师们的抚养、教育,健康成长时,小环却被逼得到家庭、学校外面去寻求自己的游伴。她结交了许多年龄比她大的男女“朋友”,受他们的诱引,染上许多恶习,作了许多坏事。她12岁时开始吸“强力胶”,14岁时开始和异性发生关系,17岁被迫走进大社会,当过车掌、会计、百货公司店员、舞蹈团“演员”、售屋小姐和酒廊、酒店、赌场、音乐公司的“服务生”等,不管她表面上作什么工作,她都在暗地里以出卖肉体换取生活的需要和满足吸毒嗜好的花费。
谢小环并不是一个有生理缺陷或低能的少女;相反地,她很讨人喜欢。一位电影导演曾这样形容她的容貌:“眼睛比雨后的天空还要纯洁,比海深,比婴儿无辜”。她在校时,学习成绩也不差,得过作文、朗诵的优秀奖,老师给她的评语是“聪明好学”。她有健康的体魄和活动的能力,曾作过学校篮球队队长。这样一个颇有前途的幼苗,只是因为有某些小的过错,而被学校以“你来上课,就不让你毕业;不来上课,让你毕业”为条件,把她赶出了校门。从此,她越堕落越深,作出了使别人侧目、痛心的事。她对于吸毒、卖淫、堕胎、同性爱、赌场骗局等社会黑暗生活无不通晓。然而,小环对于这些可悲、可耻、使人“触目惊心”的事却看得很平淡。她在被记者访问时谈论这些事,表现得十分冷漠,没有羞悔,没有憎恨,没有快乐或悲哀,也没有希望。她成了一个失去了灵魂,只有血和肉的躯体的少女。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形象。
小环今年才20岁,还有漫长的人生征途在她面前,她将怎样走下去呢?《她未成年》这篇写实小说并未作出可喜的展望。呈现在读者和小环面前的,还是无边的渺茫。
《中国时报》在连载《她未成年》以后,还请台湾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对此个案进行了剖析。文章从小环父母的管教方式,在学校的遭遇,以及各种社会环境所给予她的影响方面,来说明小环是万恶社会的牺牲品。有些剖析,我是同意的。但是,《中国时报》的文章每当写到关键处,往往却突然笔回锋转,总是告诫小环说:“不管是谁迫使你作出沉沦的行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要终身承担你沉沦的后果,那就是你自己!”还说:“只要你的生命还没有走到尽头,你在下一次的抉择中,便可以重新确定方向,追寻能够使你成长的目标。”难道文章的作者真的会认为小环的堕落只能由她一人承担;真的相信在台湾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小环能有自己的抉择,重新确定方向,追寻自己的目标的自由和可能。不!不会的!我在三十和四十年代研究和处理过若干个案,其中也有小环式的少女。她们当中的多数人,始终是万恶社会的牺牲品。少数好心人爱莫能助,她们自己则无力自拔。从那以后,我才渐渐懂得:点滴的改良是不能挽救那腐朽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牺牲者和受害者的!旧社会的许多个案告诉我,一些处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尽管她们在生理、心理上有着差异,但我敢肯定,没有任何一个妓女、暗娼是热爱她的“专业”,要在这方面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的。小环这类个案,是同社会制度有关的大问题,《中国时报》和文章的作者肯定是知道的,只不过是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罢了。
在台湾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时报》不惜篇幅报道这类问题,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