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神奇的艺人——访四川民间雕刻家、绘画家刘声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1
第4版()
专栏:

神奇的艺人
——访四川民间雕刻家、绘画家刘声道
本报记者 胡思升
简陋的竹舍,造就出神奇的艺人。
从四川永川县三教公社乡间小路上走过来的刘声道,以他的方刀神刻、精工绝艺,使得有幸在北京颐和园目击他表演的中外人士叹为观止。
刘声道手持一把普通的平口方刀,与观众谈笑自若,刀下的石印上泛起丝丝粉末,顷刻间,一方精微石印刻毕。只有把这方石印置于四五十倍的放大镜下,你才能看清:这是一首笔法清秀的唐宋名家诗词。记者请他用微雕法刻王之涣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分四十五秒钟后,他含笑把高倍放大镜递给我,叫我在刚刻好的石方上鉴别。这才明白,他不完全凭目力,而是凭感觉来雕刻的。在一根象牙筷子头上,他刻下岳飞的《满江红》词,只要十几分钟。他的微雕记录包括:在火柴盒大的象牙上,用任弼时同志的简历全文,刻制、组装成任弼时同志的遗容;用人民日报社论《为祖国水电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全文,刻出了社论中所说的龙溪河水电站狮子滩厂房的图景。
今年六十岁的这位民间艺人,在十年内乱中,曾被蒙上“倒卖古代文物”的罪名。罪名差一点成立。这应该怪“罪”于他有一手高超的仿古字画的手艺,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唐人画的鱼,宋人苏轼、米芾用过的砚,明人的竹刻,清人画的山水人物(如郑板桥的竹),刘声道都能仿制。连古代字画上的虫蛀水蚀、斑驳之感,他都能再现。他还根据史料,模拟了宋代名臣韩世忠碗口大的草书手迹:“岳飞冤狱,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978年,主持四川工作的赵紫阳同志和省委书记杨超同志出面干预,才使冤情大白。刘声道没有倒卖过一张古代字画,只是他在二十世纪仿制的千百张十八、十九世纪的我国历代字画,使颇具水平的鉴定文物的专家判断不了真伪,因而误下了结论。
刘声道不是一个只埋头于金石刀刻的艺人。解放前,他同我们的地下党有来往。四川刚解放,他放下刀笔,积极参加农村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斗争,任乡长,因而遭到土匪报复。他多年积存的十几挑字画,连同他的茅屋,被付之一炬。
刘声道的祖祖辈辈都是擅长金石印章的民间艺人,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如今是第十一代了。刘声道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年月。他认为:技艺不能一人独占,应该既传家人,也传志士。他的老伴曹玉声精于篆刻,女儿刘萍专长字画裱装,二儿阿本在竹雕上有独到的功夫。我看到一个他雕刻的有杜甫头像的竹制笔筒,用放大镜细细端详,才知道是用22首共1,220字的杜诗刻绘出来的。如今,刘声道已是“桃李满乡间”了。
刘声道主持的四川永川仿古艺术展览,在永川县各有关方面配合下,正在颐和园展出。来此一游的外国游客都被他的刀工和手艺所吸引。外国一些博物馆来人收购刘声道的作品。一位研究古文化的美国作家琴涅格要求刘声道为他刻一方印章,上刻“马可勃罗”四字。刘声道不打草稿,须臾刻罢。这位美国客人恭恭敬敬地捧在手上,连声赞叹而去。这个情景触动了我的一点思绪:独创的艺术、民族的绝技,是可以超越国界而征服人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