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汗洒山岗 造福后代——记离休老红军李祥魁带头植树造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2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汗洒山岗 造福后代
——记离休老红军李祥魁带头植树造林的事迹
大别山腹地木兰山区,有片葱翠的松杉果木林,生长在八沟十二道梁上。这是一位红军老战士用心血与汗水浇灌成的,人们称它红军林。
1930年参加红军、今年已经八十一岁的李祥魁,1969年从广州离职休养回到家乡——湖北省黄陂县研子公社梳店大队李家大湾。他踏上阔别近四十年的家乡,沿着山前屋后转了一圈,心情很不平静,过去一人抱不住的杉树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几座山头。
对于山林,李祥魁有着特殊感情。当年红军在大别山打游击,他曾在森林里坚持了八年,直到北上抗日才离开。如今目睹山头已成荒山秃岭,心象火烧一样难忍。这天,他带几个生产队干部上山;晚上,队干部们又聚集在他家开会。李祥魁说:“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家大湾有千亩山岭。我建议办园林场,栽树造林,以林养农,造福后代。”大家当即决定办大队林场,李家大湾有3个生产队自动办了个联合林场。李祥魁自告奋勇当了造林顾问和护林员。他身穿布衣,足蹬凉鞋,和林场社员一起上山勘测山林,规划种植面积。资金缺乏,他拿出200元给林场买锄头、锹、钯和水桶等工具。队里自办苗圃育苗,他又拿出100多元买树种。每弄到好树苗,他象小伙子一样欢天喜地,和大家一起挖坑、施肥、培土、浇水,把树苗细心地种好。他还和群众商量,制定了封山育林十条规定,张贴在林区道口,教育社员自觉遵守。不到三年,全大队13个生产队办起了6个林场,光秃秃的山头一片片转绿,逐渐连成了大片;社员房前屋后都种植了树木。
李祥魁十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了千亩山林。每年收获季节,桃、梨、苹果、核桃、板栗从这里大量运往市场。油松、山杉、扁柏都已成材。油茶、油桐树和茶林变成了山区群众的“聚宝盆”。山林每年可以给社员群众增加十多万元的经济收入。新华社记者 李汉生新华社通讯员 雷正金 蒋启联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