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社员欢迎的“一会三户”农科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2
第2版()
专栏:

社员欢迎的“一会三户”农科网
本报记者 陈祖声 本报通讯员 李松晨
杞县适应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以后的需要,建立农民科技协会、科技骨干户、科研特约户和高产竞赛户。建立这种“一会三户”的农科网组织,初步收到成效:一、使农业技术扎根于千家万户;二、科技知识传播的速度快,普及面广;三、科学试验有人搞,骨干户、特约户带动一大片;四、以科技骨干户为主形成新的经济联合体,互通有无,互相支援,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为了适应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1981年以来,河南省杞县建立“一会三户”农科网,初步收到了成效。群众赞扬说:“‘一会三户’形式好,普及技术有门道,一户带动十来户,随时都能去请教,千家万户学科学,农业产量步步高”。
“一会三户”就是大队建立“农民科技协会”,生产队发展“科技骨干户”,从科技水平较高的社员中聘请“科研特约户”,在群众中组织对手赛,发展高产竞赛户。目前全县10个公社的72个生产大队成立了农民科技协会,发展了3,201个科技骨干户,46个科研特约户,9,000多个高产竞赛户。
“一会三户”农科网的作用和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农业科学技术扎根于千家万户。葛岗公社陈敏屯大队实行了责任制后,大队干部忙于行政事务,曾一度放松了科技推广工作,从大队建立农民科技协会以后,协会会长李志贵,主动请公社和县科委技术人员讲课,给科技骨干户传授技术,解决了以往品种单一和不按科学施肥等问题。
二、农业技术传播速度快,普及面广,效率高。去年麦播期间,葛岗公社供销社存放的600多斤磷酸二氢钾,发愁销售不出去。通过技术人员在葛岗、陈敏屯等6个大队,给科技骨干户讲授
“磷酸二氢钾拌种能增产”的技术课后,两天内抢购一空。不少农户没抢到手,往返40余里,又专程到县城购买。去年这6个队磷酸二氢钾拌种面积达7,000多亩,占麦播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群众对这种技术传播形式总结是:“白天讲一课,晚上传千家;户户学技术,隔日就开花。”
三、科学试验有人搞,骨干户、特约户带动了一大片。今年杞县农科部门在葛岗公社的6个大队进行“小麦高、稳、优、低”的开发研究,原来发愁一些试验项目落实不下来,后来经大队科技协会推荐,聘请了20个科研特约户,问题很快就解决了。6项品种比较试验、14项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试验,以及20余处磷酸二氢钾、钼酸铵拌种试验等,全部落实。去年春天花生播种季节,由于墒情差,不少社员等雨靠天,不能适时播种。阳固公社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在本公社东南村大队给科技骨干户讲授了“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夺取花生高产”的技术课后,在18户科技骨干户的带动下,抗旱抢种仅用了11天时间,全大队600多亩花生全部适时下了种。
四、以科技骨干户为主组织和形成了新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在物质上,互通有无;在劳力上,互相支援;在生产上,科技户对一般户实行了科技承包。这样就加强了团结,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陈敏屯大队建立“一会三户”农科网后,半年时间内,科技户和承包户集资购买水泵13部,电动机7台,购买氮磷化肥270吨,购买手扶拖拉机14部。去年种麦期间,劳力互相支援,自动将畜力拼犋使用,一些人多劳力少、无牲畜的农户,特别是五保户一样作到适时播种。
通过“一会三户”实现了农业科技方面的三个三结合,即: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实验田、种子田、大田生产三结合;农技人员、管理人员、直接生产者三结合。
“一会三户”农科网建立以来,杞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号召在全县推广。县委书记张炳焕、副县长郑怀俭多次听取科委、科协汇报,并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行指导。县科委、科协,各公社党委和公社农技站,从各方面给予支持,促使了“一会三户”农科网迅速发展壮大。去年,杞县虽然遭了灾,但粮食产量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人均分配比上年增长了37.9%。杞县人民高兴地说:“如今靠政策,靠科学,我们不再‘杞人忧天’,而是‘杞人胜天’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